近日,魯迅文學院第20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舉行王夫剛作品研討會,魯院副院長李一鳴、老師郭艷、李蔚超、王妍丁以及魯20學員包苞、廣子、趙衛峰、劉濤、蘇寧、章泥、王永盛、胡紅一、張幸福、許煙華、周承強、楊康、呂小丹等20余人參加了研討。大家各抒己見,在肯定王夫剛詩歌寫作的同時,也對他的作品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和期望。
詩人廣子從語言、技藝、時間、思辨四個角度談了他對王夫剛作品的理解,認為王夫剛的詩語言平實樸素,用詞考究細膩,有一種恰到好處的節奏感,他善于在作品中進行思考和自我辯論,通過詩歌的方式表達對哲學的興趣,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并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詩人蘇寧在發言中首先談了她在閱讀王夫剛作品前的一些先期想法,然后對王夫剛的詩歌進行了個我的細致梳理。她認為王夫剛的作品語言平易,抒情節制,在對平凡生活的確立和認證以及處理個人簡單個性和復雜生活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些問題上,王夫剛展示了一個詩人以不變應變的能力。作家章泥以王夫剛的《春節回家,和父親喝酒》一詩談了自己作為一個讀者的具體感受,有人說詩歌就是把一篇文章分行排列,這本是一種含有貶義的調侃,但章泥認為王夫剛的作品賦予了這種說法讓人感到有所意外的正能量:詩歌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藝術道路上的分歧最終將在命運的價值面前停止爭吵。作家王永盛從“敘事性”入手剖析王夫剛的詩歌作品,就文本呈現方式而言,“敘事性”之于王夫剛的寫作已不再是一個可供選擇的項目,而成為與其內在思想和藝術追求有機融合的一部分。王夫剛不為時風左右,以詩歌的內在原則矯正自己的人生立場,形成了既具自我個性又有公共擔當的藝術特色,是一個面對鄉村和城市的有效思考者。
李一鳴副院長、郭艷老師、李蔚超老師和王妍丁老師也在會上分別發言,暢談王夫剛的作品又不拘泥于王夫剛的作品,和與會的魯20學員一起分享詩歌的美與思考。王夫剛引用詩人黃燦然的一首詩表達自己對詩歌的體悟:“生活像一個火爐,/有些人圍著它坐,享受溫暖,漸漸感到疲乏,/漸漸把含糊的話留在唇邊睡去。//另一些人在戶外,在寒冷中,/他們甚至不用走近火爐,哪怕只遠遠地/看見火光,已感到一股溫暖流遍全身。”王夫剛說,對于他來說,“生活”與“詩歌”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承擔了可以局部互換的責任,這也意味著,生活像一個火爐,詩歌也像一個火爐;生活是一個火爐,詩歌也是一個火爐。
王夫剛是一位成績斐然的當代青年詩人,著有詩集《詩,或者歌》《第二本詩集》《孤島上的地方主義》《正午偏后》《粥中的憤怒》和詩文集《練習冊上的鋼筆字》等多部。第四屆華文青年詩人獎評委會對其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從平凡的日常經驗中發現詩意,在不動聲色中融入價值判斷,傷而不哀,憂而不頹。博大的襟懷,開闊的視野,嫻熟的技巧和良好的控制力,古人‘萬物皆可入詩’的訓誡,在王夫剛筆下成為可能。”王夫剛曾參加第19屆青春詩會,獲山東省第二屆齊魯文學獎、詩刊社第四屆華文青年詩人獎、山西省首屆上官軍樂詩歌獎和第21屆柔剛詩歌獎等詩歌獎項,是首都師范大學2010年度駐校詩人、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客座教授和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現為魯迅文學院第20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