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第四屆“青春回眸”詩會探討詩歌發展新出路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5月17日09:46 來源:中國作家網

        由詩刊社、中共黃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四屆“青春回眸”詩會近日在湖北黃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詩人齊聚一堂,共同懷念青春歲月的詩歌理想,探討當下詩歌發展的新出路。

        “青春回眸”詩會是詩刊社于2010年打造的、與“青春詩會”相對應的一項詩歌品牌活動,每年邀請部分曾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以及一些沒有參加過“青春詩會”但依然活躍在詩壇的詩人參加,他們大都在50歲以上。有與會的詩人調侃說,參加“青春回眸”詩會,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步入“老人社會”。

        “詩歌”與“青春”有著隱秘的聯系,但“老年人”并非就與詩歌絕緣。《詩刊》主編高洪波說,人在青春時代,如果沒有詩,會蒼白和荒涼,因為18歲時,每個人都是詩人,懷揣美好與夢想、懵懂與激情,但到了80歲時還在寫詩的,才是真正的詩人。

        當前詩壇,的確有些詩人隨著年歲增長,寫作水準“江河日下”,但也有不少詩人越寫越好。在青春期,詩人往往是依托天賦來表達個人的經歷和情感,創作出一種“天真之詩”,百年新詩史中的很多經典之作都屬于這類詩。詩人湯養宗、梁曉明認為,從寫“天真之詩”到寫“經驗之詩”,是很多詩人在寫作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轉變。一個詩人經過足夠的“詩歌訓練”,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詩歌寫作,對詩歌理念的認識可能會更深刻。最重要的,詩人更加清楚自己與詩歌之間的關系,知道還有什么樣的詩篇需要自己去抒寫。

        詩人柳沄已經有近30年的詩齡了,他表示,寫詩現在“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理需要。沒別的,就是喜歡”。正是由于這份喜歡,一些“詩壇老將”持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為青年詩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這些年來,成熟的詩人沒有隨意打擊青年人,而是不斷為青年詩人們創造平臺,老中青三代詩人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這是詩壇的幸事。

        在討論中,詩人們也對“詩歌邊緣化”、“詩歌備受冷落”的說法進行了分析。高洪波認為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現在的時代確實和詩人的生活有些脫離,現在的時代更加經濟化、物質化,精神層面的東西少了,自然也不能像唐朝一樣慢節奏地去生活、去寫詩。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才是詩歌發展的正常生態。”

        在詩人梁平看來,與其說“詩壇沉寂”或“詩歌邊緣化”,不如說詩壇變得“安靜”了。首先是詩人本身的寫作比以前安靜了很多,不管寫的好壞多少,很多詩人都在憑借自身儲備默默努力。另外,詩人與詩人之間,無論是網上還是各種關于詩歌的集會,以前那種相互之間的指責、詆毀、謾罵不多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詩歌論爭的聲音。

        詩人舒婷認為,目前在各地有很多的詩歌朗誦會、詩歌節,但是這一切都是表面的繁榮,與詩歌創作本身并無太大關系。此外,一部分詩人雖然在安靜地寫自己認可的作品,并且耐得住寂寞,堅持自己的位置和理想,但這樣的寫作卻并沒有被大眾熟悉和認可。可以說,在詩歌創作上,精英寫作與大眾對其的期待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矛盾。

        詩壇這些年的安靜,與新世紀以來詩歌發展的“內在軌跡”密切相關。詩人李元勝說,新世紀之初,由于之前10年詩歌發表的途徑少,造成對詩人的“擠壓”,于是網絡一出現,就有一批詩人集中涌現。他們是不同陣營出來的,各種詩歌觀念互相交鋒,難免“熱鬧”。而這幾年,老牌刊物、民刊、網絡等發表途徑變得越來越趨同,彼此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詩人發表渠道變得順暢了。詩人們意識到,發表渠道不再是大問題,關鍵是自己寫作的質量。

        詩人認為詩歌批評現狀尚不能令人滿意,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詩人們出于對批評家的不信任,很多人“親自操刀”詩歌批評。在這次詩會上,詩人李琦發出這樣的疑問:“我看到一些詩歌評論文章,評論的詩作質量水平并不高,有些甚至不能叫詩歌。”詩人曹樹瑩則認為,目前詩壇存在著一些“友情批評”、“紅包批評”,而且批評家們對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問題關注不夠。詩歌批評家陳仲義建議加強從語言的維度對詩歌進行分析。他借助英美新批評的“張力”這一概念提出:“詩歌寫作,就是一種外張力與內張力的疊加。外張力指的是詩人心靈與外部社會、歷史、現實等的碰撞,內張力是指詩歌的文本結構和肌質。外張力過大,文本就會顯得粗糙,但如果太追求內張力,詩歌就會顯得做作。二者互相轉化的關鍵,就在于語言。”

        詩人林莽注意到當前詩歌教育存在的問題。他說,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很多老師面對一首陌生的詩歌時就會束手無策,判斷不出什么是好的中國新詩。實際上,新詩自誕生以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詩人、詩作,但是詩歌教育、詩歌普及的工作做得不好,體現了先鋒精神的那些新詩還沒有被大眾充分認可。

        對于詩歌如何有效走進公眾這一問題,詩人人鄰認為,詩歌普及不力是一方面,但作為一個詩人,更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為這個社會提供值得閱讀與記憶的作品?現在的很多詩歌篇幅很長,內涵非常復雜,只適合閱讀,并不適合記憶、流傳。因此,應該重視詩歌的語言精練的問題。詩人謝克強表示,目前接觸到的一些詩歌正在逐漸回歸傳統、回歸藝術,試圖把詩歌的新舊傳統結合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新詩語言的變革。

        《詩刊》副主編商震、馮秋子,也參加了本屆詩會。詩會期間,《詩刊》編輯們還為當地詩人舉行改稿會。(黃尚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