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詩刊社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了一場“納言”評刊活動,來自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師生,還有多位從這里走出去的青年學者為《詩刊》的發展獻計獻策。
作為一個經常閱讀《詩刊》并且經常在《詩刊》上發表文章的詩評家,吳思敬認為《詩刊》近年來的革新和轉型值得肯定。王光明表示,當下很多詩人都有自己的美學觀念和創作態度,這使得詩壇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景觀,但也造成了某種秩序的混亂,應該呼吁一種能夠得到更廣泛認同的詩歌美學和藝術原則。《詩刊》應該在不斷的討論和探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詩歌理想、詩歌觀念。霍俊明注意到,上世紀80年代的《詩刊》對先鋒詩歌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那時候詩歌批評的篇幅有時會占到一期刊物的一半,很多有影響力的詩評都是《詩刊》推出來的。他認為,這一優良傳統,《詩刊》應該發揚光大,以理論的爭鳴來啟發詩歌創作的方向。連敏表示,翻開一本《詩刊》,常常感覺滿滿當當,抓不住重點,好東西都淹沒其中了。可以考慮使用微博推薦刊物中最精華的那些詩句。宋曉杰則建議增加詩人之間的通信、詩人推薦自己喜歡的名家等內容,多方面地呈現詩人的狀態。
《詩刊》副主編商震表示,重要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都要有詩為證,這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作為中國作協主管的刊物,《詩刊》也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只要有重要事件和社會熱點發生,《詩刊》必然會有所反映,而且盡量會找有說服力的、在創作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來做這個事情。在網絡平臺發展、欄目設置、稿件質量等方面,詩刊社一定會不斷努力提升業務水平。《詩刊》副主編馮秋子說,當代詩歌的眾多前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詩學理想、詩學理論,《詩刊》努力進行傳承和銜接,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大家的建議,給編輯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活動由詩刊社和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包括去年在魯迅文學院和河北霸州舉行的兩次“納言”活動在內,這已經是詩刊社2012年以來舉辦的第三次評刊活動。 (彭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