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GDP增長7%—8%成新常態
發展不唯速度,增長更注重質量效益
解讀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
采訪人:本報記者 鮑丹
報告原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7.5%低不低?
7.5%,這是繼去年增速目標首次“破8”調低至7.5%之后,第二年定為這一數值。
“7.5%左右的目標,與潛在增長率是大體協調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經濟增長速度不是越高越好,必須符合經濟規律,充分考慮潛在增長能力。2011年一季度以來,我國經濟連續7個季度放緩,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到2012年四季度企穩回升。但是,這并不表明中國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否則,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也就沒有物質基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就無從談起。
但王一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有所回落,7%—8%的增長區間已成為新的常態,確定7.5%左右的目標是實事求是的。
王一鳴說,“7.5%”傳遞出一種導向,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勞動力成本趨于上升,儲蓄率和投資率趨于下降,中國經濟已經難回到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實現目標難不難?
王一鳴說,實現7.5%增長目標,依然面臨很多困難:
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當前,不僅傳統產業產能過剩,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等新興行業領域也面臨較大過剩壓力。
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近年來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土地供給日趨緊張,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依靠大規模增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越來越困難。
出口難度增大。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拓展國際市場的空間縮小。
2013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的驅動。王一鳴認為,從投資看,產能過剩行業可能會進一步減緩,但民生工程、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設等可望進一步加快。“一慢一快”可能使投資增長溫和回升。從消費看,政府消費增長可能會減緩,居民消費增長有可能進一步加快。
因此,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從體制變革和科技創新入手,化解制約提高要素生產和配置效率的制度性因素,為實現全年增長目標創造條件。
民生會不會受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經濟增速在放緩,但民生投入卻在加力。”王一鳴說,從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出,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保持了持續的力度,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這體現了對經濟增長質量更加重視,讓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希望。
“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同步”,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王一鳴說,提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徑是提高勞動者報酬收入。這表明,今后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
改善民生,除增加投入等措施外,根本上還要靠深化改革,靠改革釋放民生紅利。目前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見已經出臺,要確保制度建設到位、政策落實到位。
3.5% CPI不具大幅反彈基礎
今年物價目標考慮了百姓承受力,也考慮了通脹壓力
解讀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立群
采訪人:本報記者 王珂
報告原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今年CPI目標定為3.5%,是合理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這一預期目標略高于2012年實際數2.6%,是綜合考量有利、不利因素的結果,既考慮了今年通脹壓力,又充分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時為理順能源資源價格留出空間。
今年1月,CPI環比上漲1%,創下1年來的最高值。有人擔心,物價將進入回升周期,今年會出現大幅反彈。
“不能說物價將進入上升周期。”張立群說,今年CPI上漲的影響因素中,蔬菜和肉類價格上漲的影響占了六成。但總的來說,今年物價總水平不具有大幅反彈的基礎。
張立群認為,今年要警惕三大通脹壓力:
首先,農產品供求仍將處于緊平衡狀態,價格受自然災害影響,上漲的可能性仍然較大。其二,目前我國貨幣存量仍然偏大。貨幣存量增多,就可能對房地產、地方投資產生推動,從而拉高房價和總體物價。第三,主要發達國家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并不斷加碼,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有可能助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給我國帶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過去5年,3年CPI上漲超過了預期目標,今年的目標能實現嗎?
張立群分析,應該看到一些有利因素:
報告提出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釋放控物價信號。相比去年14%的目標,今年下調一個百分點,也創3年來的最低值。各地區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為農產品價格穩定夯實了制度基礎。
張立群說,從今年穩物價形勢看,輸入性通脹和成本上升趨勢是短期內政策難以控制的,今年調控重點應放在穩定房價和農產品價格。只要調控得當,今年有信心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630萬套 保障房力度不減反增
今年在建項目將創歷年之最,覆蓋面不斷擴大
解讀人: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 朱中一
采訪人:本報記者 王煒
報告原文:【今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
從2011年的1000萬套,到去年的700萬套,再到今年的630萬套,保障房新開工的數量不斷減少,是不是意味著政府對保障房建設的力度有所減小?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說,在數字減少的背后,實際上是保障房建設更加科學、務實,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力度不減反增。
朱中一表示,盡管新開工數量在逐年減少,但由于工程建設有兩三年時間的周期,實際上在建數量這幾年不斷增加。今年在建項目將超過1700萬套,為歷年之最。與往年不同,今年報告中把“建成470萬套”寫在“新開工630萬套”之前,說明政府對確保建設進度、盡快形成有效供應的重視,更加務實。
在繼續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同時,今年尤其要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朱中一說,今后要努力做到配套設施與保障房工程同步規劃、同期建設、同時交付使用。“從這個角度看,新開工的數量適當減少,有利于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完善配套,讓老百姓不僅住得進,還能住得好。”
朱中一指出,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擴大保障房覆蓋范圍,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范圍。覆蓋面在擴大,保障房的投資規模和財政支持力度也在增加,保障力度實際上是不斷加大的。
在房地產調控領域,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作為首要內容。朱中一認為,現階段熱點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流動性增加、快速城鎮化等因素也加劇了房價上漲的壓力和調控的難度。因此,堅持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這一調控思路將作為一項長期制度持續下去。
10% 養老金實現“九連增”
基金結余超1.9萬億,養老金支付不會有太大問題
解讀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唐鈞
采訪人:本報記者 陳仁澤
報告原文:【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繼續提高10%】
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這是自2005年首次調整后的連續第九年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養老金不斷提高,一方面是因為物價上漲使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成本不斷提升,連續上調養老金有助于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長期落后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連續上調養老金有助于緩解養老“雙軌制”造成的利益沖突。
養老金連調,未來是否會出現支付難?目前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結余達2.7萬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已超過1.9萬億元。唐鈞認為,統籌考慮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養老金支付不會有太大問題。“今后國家肯定還會不斷完善養老保險制度,使其更具可持續性,因此,在養老金支付上不必太擔心。”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唐鈞認為,這樣的部署契合了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各項養老保險參保達到7.9億人。但與此同時,當老百姓對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的訴求總體趨于解決后,更加多樣化的目標訴求就逐步顯現出來。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6億人,大量農民工跨城鄉、跨地區、跨就業形態流動,這個群體的社保轉移接續問題已變得非常突出。”唐鈞認為,適應流動性就是要盡快打通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轉換路徑,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唐鈞指出,增強公平性,就要真正實現城鄉各類群體的全覆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總體水平。保證可持續性,就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長期穩定可持續運行,既解決現實突出問題,又建立長效機制。
900萬 促進就業有新招
去年就業增長創新高,今年通過穩增長、調結構增加崗位
解讀人: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 莫榮
采訪人:本報記者 左婭
報告原文:【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目標并沒有調低,這體現了黨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態度和決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說。
“過去幾年就業目標都是超額完成,去年還創下了就業增長新高,這得益于我們實行了積極就業政策,而并不意味著今年的就業目標可以很輕松地實現。”莫榮說,“與過去5年相比,今年就業形勢有一定變化,就業目標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就業是經濟的派生需求,但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效應”。去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從前幾年10%左右回落到7.8%,投資尤其是出口增速有較大下降。
莫榮分析,投資下降對就業的影響可能在今年就會顯現。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目標為7.5%,延續了去年的態勢,這對依靠外延式增長增加就業崗位,也就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就業,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外貿壓力很大,這對實現就業增長也是不利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促進就業的新方法,對實現就業目標我們仍然是有信心的。”莫榮說。
一是提出“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穩增長,企業效益好了,生產規模擴大了,自然可以創造更多的勞動崗位。相比較,結構調整也要增加就業崗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也為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
二是提出“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莫榮說,從提高能力的角度鼓勵創業,這是一項新內容,也是創業可持續增長的條件。
三是把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放在就業這部分說,因為在就業優先的前提下,一定要增加勞動者工資,才有可能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280元 新農合保大病也顧小病
今年實際補償比力爭提高5%,減輕農民看病負擔
解讀人:衛生部新農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汪早立
采訪人:本報記者 李紅梅
報告原文:【今年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衛生部新農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汪早立說,去年人均240元的標準,已讓農民在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達到75%左右,實際補助比提高到55%,這一數字在2011年時還不到50%。
“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將再次提高農民看病的報銷水平,更有力地減輕農民看病的負擔。”汪早立說,衛生部已明確提出,今年新農合實際補償比力爭提高5個百分點,全國平均達到60%左右,縣鄉兩級實際住院補助比分別達到60%和75%。
隨著籌資水平的提高,新農合提供的醫療服務包越來越大,不僅覆蓋了住院服務,全國門診統籌也已全面開展,門診統籌基金比例逐年升高。覆蓋20個病種的大病保障也在各地開展。既保了大病也兼顧了小病,受益面不斷擴大,參合農民的受益程度不斷提高。
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能不能用上這筆錢?汪早立說:“只要參合,都能得到制度保障,無論流動到哪,都可以報銷上。”
雖然新農合全國異地報銷沒有統一的制度,但是只要參合,都可以享受到政策,只不過是各地受益程度不同。如果實現全國聯網,將可以更好地進行異地報銷。“異地報銷政策的推進,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醫保籌資能力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地區差異較大,縮小各地差距,實現全國各地醫保的無縫對接和統一水平,仍需要較長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汪早立說。
2萬億 教育投入花在刀刃上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首次達到4%
解讀人: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 閔維方
采訪人:本報記者 董洪亮
報告原文:【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
“這傳遞出一個信號,黨和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很大。”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閔維方說。
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投入的大幅增加,推動了教育的快速發展。”閔維方說,當前一些地區教育發展仍不平衡,特別是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等發展滯后,欠賬嚴重。上學難、“入園難”等問題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小不點兒”的事兒決不是小事兒,牽涉每個家庭,政府有為,娃娃才能“有位”。
“4%不是一個終點。長遠看,隨著GDP增加,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應逐步提高,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閔維方說。
如何用好這筆錢?閔維方說,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有了錢還要用好錢”,這就需要建立科學分配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制度建設,注重成本效益分析,這樣才能真正把納稅人的血汗錢用在“刀刃上”,讓近3億在校學生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當前教育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平”和“質量”上。閔維方說,新增教育經費要重點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傾斜。加強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建立教育經費成本效益分析機制,高效使用教育經費,使其收益最大化。
“不能簡單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而是從我們的國情出發,逐步增加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地方政府應進一步突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閔維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