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開掘本土資源,重續民族血脈

      ――第二次壯族文學(廣西)討論會綜述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1月23日16:34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迅

        2013年1月11日,由廣西作家協會、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主辦,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承辦的第二次壯族文學(廣西)討論會在南寧舉行。這是自1987年后文學界第二次對壯族文學創作進行研討。自治區宣傳部副部長劉詠梅,廣西日報傳媒集團董事長李啟瑞,廣西文聯副主席石才夫、東西等領導出席會議,并作了發言講話。參加研討會的還有來自區內外的文學刊物主編、作家、評論家,以及壯族老中青作家。會議由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主席容本鎮主持,專家們就壯族文學的現狀與未來發表真知灼見,為振興壯族文學建言獻策。

        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壯族文學有著輝煌的成就。廣西文壇涌現出陸地、韋其麟、韋一凡、王云高、孫步康、周民震、岑隆業、馮藝、黃佩華、凡一平、石才夫、嚴風華、李約熱、韋俊海、蒙飛、鐘日勝、黃土路等一批全國有影響的壯族作家。他們在壯族文學發展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篇章,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這次壯族文學討論會,旨在回顧和總結這個時期壯族文學發展得失,梳理和檢討壯族文學創作。廣西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會長黃佩華在研討會上致辭,梳理和總結壯族文化、壯族文學的悠久歷史,并描述了廣西地區壯族作家隊伍的整體實力。據統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廣西壯族作家有30余人,加入廣西作家協會的壯族作家已達547人,作家隊伍已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齊頭并進的態勢。同時,他指出壯族作家創作中的問題,壯族文學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壯族文學的發展失去了應有的動力,不僅作家創作后勁不足,而且作品也愈來愈少,作品的厚度和力度都顯得不夠;部分壯族作家的民族意識越來越淡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在文學作品中缺少獨特的呈現。他還認為,壯族作家的創作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和扶持,對于壯族文學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也缺少足夠政策機制和發展規劃。

        壯族文學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中處于什么地位?作為唯一一家全國性的少數民族文學雜志,《民族文學》自然成為考量各族文學實績的重要標準。《民族文學》副主編石一寧把《民族文學》雜志作為考察壯族文學的視角,并將該雜志漢文版2010年到2012年間各民族作家發表作品的情況做了統計。他認為,與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壯族當下的文學創作實力和狀態并不讓人樂觀。連續幾年的《民族文學》評獎,沒有壯族作家獲獎,這與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身份不相協調。為繁榮發展壯族文學,讓壯族文學在中國文學的格局中占據應有的位置,他提出三點意見。一是作家努力創作,甘于寂寞,埋頭寫作,埋頭學習,深入生活。二是要重視探索和挖掘壯族歷史文化,致力于表現壯族生活和壯族文化,作品要有民族文化色彩。他敏銳地看到某些民族作家創作的困惑,這些作家不是不想表現民族特色,而是擔心寫了沒有市場。他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演進是雙向的,一是文化的趨同,一是文化的回歸。文化的回歸就是強調和保護文化多樣性,也是一種高度的人類共識,并且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文化政策。三是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政策,而且要善于創造各種條件,來推動和促進壯族文學的繁榮發展。石一寧的發言坦誠中肯,觀點鮮明,學理性強,很有說服力與可操作性。

        本土文學資源如何開掘和整合,民族文化傳統如何吸收和利用,這是壯族文學創作中面臨的重要課題。《作家》主編宗仁發、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偉林等專家從文學本體論出發,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壯族文學如要有所建樹,并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壯族作家必須處理好文學的民族性、地方性與世界性的關系。宗仁發從源與流的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以及少數民族文學如何尋找地方文學資源的問題。他認為民族文學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一種開放的結構。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也不是沖突、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融合、共生的關系。他結合黃佩華、李約熱等壯族作家的作品,闡明意識形態對文學寫作的影響。他還以20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為例,在對比中說明文學如何實現對地方性的尋找!皩じ膶W”藝術上呈現出荒誕、變形的特征,而當今文學對地方性的尋找顯得更加清醒和理性。他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中,作家處理好民族性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他的發言視野宏大,歷史感與理論性相結合,給人諸多啟迪。壯族文學究竟有何優長,又存在哪些缺失呢?黃偉林對此進行了史學梳理。一般而言,優秀作家的創作往往是超前的,他們在創作理念和創作姿態上不無先鋒色彩。在他看來,壯族作家有開風氣之先的氣魄。在時代意識、民族意識、文化反思、文學自覺等層面,壯族作家在廣西文壇開風氣之先,走在少數民族作家隊伍最前列。但他也嚴峻地指出,今天的壯族文學丟棄了兩個重要的民族文學傳統,一個是山歌,一個是神話傳說。山歌是壯族重要的文化符號,蘊藏著壯族的情感基因。山歌的缺席,意味著壯族豐富情感的流失。神話傳說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蘊藏著壯族的情感基因。神話傳說的缺席,意味著壯族歷史文化的流失。新壯族文學應重建土地的感情,重續民族的血脈,呈現真實鮮活的鄉村。黃偉林的發言條理清晰,內容翔實,對壯族文學建設不無積極意義。

        壯族文學要在全國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文化戰略意識不可小視;赝麖V西文學史,“廣西三劍客”在中國文壇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固然主要在于他們作品本身的藝術品質,但團隊精神與文化戰略也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李建平建議,壯族作家要在強化壯族文化意識,積累史論涵養方面下功夫,同時也不能缺少文化戰略眼光,壯族作家要像“廣西三劍客”那樣集合團隊力量,改變“壯族文學桂軍”目前在國內的弱勢地位。此外,他還建議作家借助影視傳媒,把自己的作品通過現代化媒介推廣出去。李建平研究員的發言既精辟獨到,充滿智慧,又貼近實際,不乏文化戰略的長遠眼光。如果說李建平是從整個廣西文學的宏觀視角,把壯族文學放在全國背景下進行觀照,提出壯族文學走向全國的戰略構想,那么,河池學院教授溫存超則從地域文學生長的角度,總結河池本土壯族作家的成績,并提出如何尋求新的突破的路徑。就本屆壯族文學獎的獲獎情況來看,壯族文學的發展在廣西地域分布中并不平衡,本屆壯族文學獎河池地區有兩位作家榜上有名。就此,溫存超在廣西地域文學比較中,對河池地區壯族作家的創作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在文學桂軍版圖中,壯族作家為數最多,也是最具實力的一個創作群體,成為廣西文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創作不僅執著地守望著桂西北的紅土地,而且在小說結構和敘事技巧上都有所突破。壯族作家更是河池文壇的重要力量,本屆壯族文學獎獲獎作家中,河池作家作品有兩部,河池作家再創佳績,突顯了地域創作優勢。他重點評介了潘瑩宇、廖慶堂兩位獲獎作家的創作。尤其是對廖慶堂散文創作的評點頗有見地:“其文有根,根在桂西北,其文有味,味在泥土,其文有情,情系鄉親!蓖瑫r他也看到,壯族作家民族身份淡忘和地域文化色彩弱化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討論。

        作家創作與其創作環境,以及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度不無關系。盡管創作環境不是影響作家創作的決定性因素,但優越的創作環境無疑更利于作家創作出好的作品!痘ǔ恰分骶幪镧V西民族報社社長蒙飛,從壯族文學生長環境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就廣西作家創作實力與創作環境等問題作了發言。田瑛認為,廣西并不缺少有活力、有激情、有才華的作家,在全國30多個省份中,廣西作家的創作實力不僅不弱,而且應該是排在前列的,然而廣西作家的創作環境和創作條件卻不容樂觀,他們的創作處于散兵游勇的狀態,物質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廣西作家在全國的影響力與政府對文學的投入是極不相稱的。他呼吁政府部門要給予作家給多的關注,支持并鼓勵他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田瑛主編的發言并不全然針對壯族作家,但卻道出了廣西作家普遍的心聲,贏得現場作家們熱烈的掌聲。的確,文學的生長離不開優質的土壤,在這個意義上,壯文文學目前的現狀尤為堪憂。壯文文學屬于壯族文學中的一個分支,是最能體現壯族語言文化特點的文學類別。蒙飛表示,在壯族文學中,面臨最大危機的要數壯文文學。蒙飛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以其和黃新榮共同創作的壯文長篇小說《節日》獲得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他還通過廣西民族報,聯合廣西唯一的壯文文學刊物《三月三》,舉辦了5屆壯文寫作培訓班,培訓了近300位壯文寫作者,但由于壯文應用不廣泛,壯文文學作品缺乏發表園地和出版機構,導致壯文文學創作后繼乏人。蒙飛表達出了對壯文文學處境的深切憂慮,被邊緣化的壯文文學如何尋求自身的發展,值得檢討和深思。

        在壯族女性文學方面,廣西民族大學黃曉娟教授以性別視角對其進行了具體而細微的觀照和闡述。壯族女性文學中女性文化很有特色,她舉例說,在壯文中“女性”一詞翻譯過來是“偉大的母親”的意思。她認為,從女性視角觀照和審視壯族女性文化與文學,可以更為全面深入地認識壯族女性文化傳統和現當代壯族女性文學發展演變的軌跡,也可以進一步開掘壯族文學的豐富內涵。她以現代壯族女詩人曾平瀾為例,從女性視角對其創作進行解讀,并認為曾平瀾的作品表達了堅強不屈的人生信念和對現實社會的反抗精神,認為她不僅是一個有才華的壯族女詩人,也是20世紀30年代初廣西婦女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她以高昂的主體意識開始了對女性命運和社會問題的探索與思考,追求女性的社會價值和婦女解放的思想都反映在她的詩歌當中。80年代后,廣西壯族女性作家隊伍逐漸壯大。岑獻青的小說在展示鄉村生活的同時,對女性的生存和命運有獨到的關注。她的創作沒有刻意突出自己的性別,而是從天然的本能去關注自己身邊的最熟悉的群體,自然地融進了自己對壯族文化的感受和熱愛。她還提到陳多、黃瓊柳、李甜芬、羅小瑩、許雪萍、黃芳、陶麗群等壯族女作家,認為這一批壯族女作家的創作為廣西文壇注入了新鮮血液,實現了壯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接軌。但她也指出,產生全國影響的壯族女作家并不多,其創作的整體實力也不突出。黃曉娟教授的發言視角獨特,以其豐碩的研究成果為當前壯族女性寫作提供了重要參照。

        研討會上,南寧本地高校的評論家也作了精彩發言。張柱林從文學批評層面,陳麗琴從民俗性視角,陳祖君從民族書寫、地方重建等方面,就壯族文學的歷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發表了極富建設性的觀點。篇幅所限,不再展開?傊,這次討論會召開得很成功,是一次務實有效的研討。專家發言準備充分,把握有度;內容豐富,貼近實際;視角新穎,發人深省。廣西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石才夫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壯族文學具有輝煌歷史,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繁榮壯族文學,任重道遠。目前,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和關心壯族文藝家的創作和生活,他強調,廣西作協、廣西理協要做好規劃,抓緊落實政策,為文藝家們做好服務工作,為壯族文學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