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接地氣 挖深井 出精品——作家座談2012年定點深入生活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1月16日08:35 來源:中國作家網

        為了貫徹落實“三貼近”原則,中國作協從2010年起開展了“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活動。3年來,80多位作家從各自的創作需要出發,到各地基層定點生活,扎扎實實積累文學創作的素材,創作出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反映出時代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民精神狀態的更新變化,真正做到了“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作為一項新的制度,還有很多亟待總結、完善的地方。中國作協于1月15日在京召開座談會,邀請參加此項活動的10位作家回顧自己深入生活的經歷,盤點這一階段的創作成果,并研究探討如何完善定點深入生活制度。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他說,中國作協之所以把“作家定點深入生活”作為一項重要活動來抓,是因為無論時代怎么變化,社會生活永遠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作協將通過多種方式為作家們提供創作上的幫助,希望作家們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中宣部文藝局理論文學處處長白軼民在座談會中表示,定點深入生活是引導作家“三貼近”的一項創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應該將這項活動進一步制度化并不斷推廣。

        作家需要深入生活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強調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可具體有何必要性,需要有親身經歷的作家“現身說法”。作家弋舟申報的項目是采寫以甘肅“引洮工程”會寧段為題材的報告文學。他說,通過定點深入生活,他親身感受到了一項大型工程所能夠產生的巨大力量,由此也加深了他對寫作與時代關系的思考。他認為,作家們在寫作初期,憑借的是天賦和靈感,“凌空蹈虛”就成為了最擅長的姿態。雖然這樣也可以寫出好的作品,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作家會更傾向于一種“腳踏實地”的寫作。寫作要向著更為艱難和復雜的方向跋涉,就必須對時代和社會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定點深入生活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途徑。

        作家羅偉章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說,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過分追求一種集體立場,因此“我眼里的現實生活,包括我的觀察和判斷,看上去帶著‘公共性’,實則給人突兀和孤立的印象,跟歷史和未來割裂”。這樣的現實不是本質的現實,很可能是偽現實。因此,他這次申請的項目是回到自己的故鄉,用全新的眼光審視它:“以前我對故鄉的觀察,是陽光和燈光照著的部分,現在我著重觀察和思考它的背面,也就是陰影的部分。陰影更安靜,因而也更真實,也為開放式想象提供了可能。”

        以小故事寫大時代,是作家們在創作中經常有的訴求。肖建國這次選擇定點深入生活的地點是湖南省嘉禾縣,這是他出生和少年時生活的地方。這次定點深入生活,讓他了解了湘南地區一些大村落幾個家族的來源和流變,認識了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原型,更確定了“表現縣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創作方向。在他看來,縣城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結合部,是極具創作元素的地方。這里保留著一切傳統的東西,卻又最容易接受外來文化。這里同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跟鄉村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牽絆。尤其是在這迅猛發展的時代轉折時期,縣城的獨特性將會被無限放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吃透了縣城,也就是吃透了中國”。

        總有驚喜不斷出現

        “參加定點深入生活,對我的創作幫助非常大!”在座談會上,很多作家都紛紛表達出這樣的心聲。有些作家在深入生活之前,先提前做好充足的“案頭工作”,帶著特定的目標深入生活,收獲巨大。作家郭雪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申請的項目是回到大西北對上世紀20年代一支考察隊的活動進行考查,沿著他們的足跡走,親歷和感受民間生存狀況。在出發之前,他已經閱讀了《蒙古的人和神》《蒙古歷史與文化》《新疆蒙古族民族民間信仰與社會田野調查》等眾多書籍,確定自己這次考查的切入點是“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交融”。在青海尤甘寧草原、新疆和靜縣等地,他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為長篇小說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但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總會有新的素材觸發作家們的寫作靈感。作家張艷茜本來申請的項目是“神奇的神木”,書寫神木的時代巨變。但是在定點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有一個人頻繁地被陜北人提起,這個人就是作家路遙。張艷茜之前也陸續寫過一些關于路遙的文章,但是這次深入生活,讓她突然感覺到,這是再為路遙寫出更多文字的好契機。于是,她在路遙出生、成長、寫作、生活過的一個個縣鄉進行了認真的走訪,收集到足足兩大箱的素材。在定點深入生活期間,她完成了22萬字的書稿,并把這部傳記取名為《路遙》。而她本來申請的項目也正在完成中,她說,神木的巨變值得不斷書寫。

        定點深入生活收集到的資料,有時候可以還原真實的歷史。作家卜谷多年來在贛南那片紅土地上采訪老紅軍,寫出了一批真實感人的紀實作品。在采訪96歲的老人藍文才時,老人有點急切地向卜谷敘述那段戰爭歷史,任淚水流淌在蒼老的臉龐上,爾后又十分平靜地問:“你說,我是不是真正的紅軍?”原來老人“文革”時曾被打成“叛徒”,后來得到平反了,能見到這樣理解他的作家,自然傾訴不已。卜谷采訪了大量的老紅軍,收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天津作家王松曾多次去贛南采風創作,他說:“卜谷就是這片紅土地的‘活字典’!”

        制度會進一步完善

        在座談會中,作家們從不同角度對“定點深入生活制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議。作家李春雷認為,對于不同的創作題材,需要深入生活的時間長短不一,應該加以區別對待。作家余艷認為,參加定點深入生活的很多作家都是來自基層,他們創作一部作品非常不容易。可是創作出來之后,發表的機會也不是特別多,更不用說被專家研討、被媒體推介了。因此,需要中國作協給予更大的扶持,特別是在發表、推介方面提供持續幫助。千夫長、荊永鳴等作家還提出,在具體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一些困難,需要作家在當地有一定的活動能力,靈活應變,才能將采訪繼續下去。

        對于上述問題,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主任孫德全表示,一定會認真思考與研究,提出切實解決的辦法。特別是在作品研討方面,可以在作品初稿完成之后,邀請作家、評論家進行研討,提出修改建議。在《作家通訊》中,將開設“生活與創作”專欄,把作家們在定點深入生活過程中的成績和思考直接反映出來。(黃尚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