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文學門類的寫作都必須要面對本土經驗與全球經驗的關系,在海納百川中確定恰當的位置和立足點。詩歌創作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詩歌的意象更加豐富多元,抒發的情感愈發內蘊深廣,詩人具備了胸懷天下的可能和機會,擁有了廣闊的寫作空間。那么,詩歌該在哪里扎根,詩人到底該站在哪里寫作?在近日舉行的“甘肅詩歌八駿上海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詩評家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探討。
站在大地上寫作,詩歌才能伸向遠方,才可能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對甘肅詩人來說,西部廣袤的土地無疑成為了他們最為重要的精神資源。于是,在娜夜、高凱、古馬、第廣龍、梁積林、離離、馬蕭蕭、胡楊等8位詩人的作品中,黃沙、寺廟、敦煌、大河、戈壁、牛羊成了詩人特別偏愛的意象,西北俗語、方言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詩歌中,這些西部元素經由詩人情感的提煉,完成了美學意義上的組合、沉淀,升華出獨特的詩意和詩情。許多詩評家認為,“甘肅詩歌八駿”的創作顯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實現了對西部經驗完整、有效、深刻的表達。而西部經驗又是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的詩歌同時又豐富詮釋了中國經驗、中國想象。這些詩歌把根系深深扎在土地中,融入了詩人對自然、生命、生活的忠實與敬畏,流露出樸素的氣息,彰顯了至真至誠的詩歌倫理。然而,在鄉土經驗之外,詩歌是不是該具有更廣闊的意蘊,詩人是不是該眺望更遙遠的“遠方”?
站在大地上寫作,并不意味著只寫眼前的方寸,詩人該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發現日常萬象中的新鮮,從人性的角度觀照世界,體悟生活中的普遍性意義。與會者提出,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呈現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碰撞、融合,是當下詩人要思考的問題,沒有“城市”的詩歌是不完整的。應該倡導“向遠方”的寫作,既具廣度又有深度,因為“詩人的世界應該非常廣闊,從遠古到未來,大到宇宙,小到螞蟻”。詩歌該有深邃的思想,無論它離現實有多近,哲學的思考會使詩歌具有深邃的空間。立足人性和靈魂是詩歌的精髓,無論是簡單的說理、情感的抒發,還是態度的表露,都要站在人性的立場上進行,把靈魂融入詩歌之中,因為詩歌是詩人發自內心的吟誦。
從“甘肅小說八駿”到“甘肅詩歌八駿”,甘肅省文聯正在探索一種發現、扶持文學人才的新機制和新方法。現在看來,這一舉措無疑吸引了文學界的更多關注,群體的轟動效應顯露無疑。但也有人不無擔憂地表示,在“甘肅詩歌八駿”的馬蹄聲聲中,8位詩人的差異性究竟在哪里?如何避免同質化、符號化,實現個體性、差異性表達,將是今后詩人們必須面臨的考驗。惟有此,詩人才能借群體之力給讀者留下真正優秀的詩歌作品,從而實現甘肅省文聯采取這一舉措的真正目的。
本次論壇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作協、甘肅省文聯等單位聯合主辦。(李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