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關注中國經驗的地方性與日常性表達

      http://www.fxjt168.com 2012年12月26日16:11 來源:中國作家網

        當中國經驗的表述和強調成為了文學批評中一個常見詞后,對于中國經驗的梳理和分析成為了文學批評的一個重點。日前在蘇州召開的“蘇州作家與中國當代文學”研討會上,對于蘇州地域文化特征對當代文學整體格局的影響的研究,無疑是對中國經驗表述的細化和具體化探討。

        在中國經驗的構成中,日常生活究竟可以怎樣轉化為審美表達?吳義勤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在蘇州作家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哪怕是戰爭年代或政治斗爭殘酷的年代,比如陸文夫的《美食家》,就提供了特別深刻的經驗。蘇州作家呈現了奇特的審美格調,注重對日常生活情趣性的表達,在幾代蘇州作家身上都有表現。此外,蘇州作家的作品大多呈現出非對抗性的現實描寫。這種柔性的現實批判,其對現實的批叛、反思,更多的是通過文化的方式轉化和現實的緊張關系,這些作品在閱讀時有時可能會覺得強度、力度和飽和度不足,但它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表達現實的模式,是更文學化的方式,它讓作家在表現現實的時候,不被現實的沉重壓垮。

        在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表達中,如何來描述大時代和小人物的關系,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王彬彬認為,蘇州作家的力量就表現為在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中,表達對大時代小人物的命運的關注。蘇作家對生活細節的描繪和把握是細致的精微的,也是從容的,這就形成了一種文明的力量,始終透過日常生活,關注小人物在大時代的命運。

        張新穎則認為,對蘇州作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關注日常生活上是不夠的,長期以來,生活這個詞和文學之間的關系被忽視或錯判。人們習慣于把生活當作可以被改造被提升的材料,假設了一個比生活更高的存在。考察蘇州作家和生活的關系,可以發現,他們從來不是比生活高,而是和生活一樣低甚至更低,他們更容易發現生活形態的秘密。所以他們的小說能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受。文學是維護生活、維護文明的力量,非對抗性可能是更根本的對抗。如何維護生活,不斷從生活里有發現,有敬畏,是怎樣認識文學和生活的關系、文學和文明的關系,在大時代里怎么能夠保持我們的文明,使文明延續下去的一個關鍵。

        在中國文學版圖上,蘇州作家的總體特征是比較鮮明的,范培松以陰柔美來概括它。在他看來,姑蘇的標志性元素是小橋流水,《浮生六記》是姑蘇情結典型的代表。注重日常生活非對抗性的審美表達形成了蘇州文學平和沖淡的文脈,這一文脈對于當代文學的中國經驗有什么樣的貢獻?丁帆認為,葉圣陶、陸文夫、范小青等都是這一文脈的代表,而兩千年來形成的從容優裕的文化,也使蘇州成為了我國通俗文學的發源地,也是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費振鐘認為,蘇州短篇小說可以溯源到馮夢龍,他開創的短篇小說的生長帶,背景是市井生活的空間,這一文脈在陸文夫、范小青、葉彌的短篇小說里表現得都比較充分。他認為,對蘇州作家自陸文夫以來的短篇小說的藝術分析是不夠的,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短篇小說的生長背景。蘇州作為一個特殊的市井文明的生長地帶,在這樣的市井空間中,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和行為,是短篇小說最為豐富的源泉。

        蘇州作家近年來在散文、報告文學上的諸多探索和努力引起了關注,獲得了一些贊許,也引來了一些質疑和反思。地域性明顯、特征鮮明的文脈固然是對整體性中國經驗的豐富和貢獻,但這種風格特征鮮明的文脈如何發展,往哪個方向發展,同樣也是文學表達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劉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