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中國新世紀長篇小說研討會在海南召開

      http://www.fxjt168.com 2012年12月14日09:07 來源:中國作家網

        12月11日至12日,由海南省作協、文藝報社和海南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新世紀長篇小說研討會在海南博鰲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評論家和學者共聚一堂,總結回顧了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創作的成就,并對該領域近年來出現的新問題、新態勢作出了深入的探討。

        迅速成長 倍受青睞

        進入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的“迅猛增長”已經成為中國文學最令人關注的現象之一。據統計,近年來全國每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已經突破了4000部。 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為例,僅是具有申報獎項資格的作品就有7800部之多。而回溯“新中國成立前十七年”,長篇小說的總和也不過500部。

        與此同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坐擁大量讀者的中短篇小說漸漸退出大眾視野,成為了具有小眾意義的專業創作。曾幾何時,發表長篇小說的作者都是已經 發表了許多中短篇小說的“熟手”,而當下的一些網絡作者和青年作家一出手就是上百萬字的長篇大作。以前,一個人寫了一部驚艷的中篇小說,就能一炮而紅;如 今,中短篇小說卻幾乎淪為了專業作家“練手”的地盤。

        可以說,長篇小說在近年來“扶搖直上”,已成為文學舞臺上毋庸置疑的絕對主角。《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談到,即使在這個所謂“文學邊緣化”的時 代,長篇小說在出版機會、傳播途徑、改編機會等層面都占有很大優勢。無論是什么文學體裁的創作者,都對長篇小說格外關注,許多文學刊物都推出了長篇小說專 刊。同時,長篇小說創作得到的社會支持也比別的文學體裁更大,不少地方政府和企業愿意投入資助長篇小說的文學評獎。這在之前的幾十年都是不大多見的現象。

        在新媒體時代,長篇小說的創作者已經不滿足于只做文學的寵兒,而是進入更廣闊的領域“開辟疆土”。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梁鴻鷹觀察到,長篇小 說近年來不斷為影視業提供文化創意,在文化原創的角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商業市場。此外,中國的長篇小說已經成為國際上漢學領 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儼然成為中國文化一張搶眼的名片。

        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將這種快速發展的創作態勢形容成長篇小說的“大爆炸”,認為其充分表達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對文字的激情和對故事的迷戀。他同 時談到,如何從專業角度來審視這種現象,對目前泥沙俱下的態勢作出回應,并提出新的期待與展望,讓文學的“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品牌,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 作。

        對中國經驗的表達

        不夠充分

        長篇小說的創作成績有目共睹,而“數量不等于質量”也是與會專家的共識。大家認為,長篇小說的創作者對中國經驗的表達仍然不夠充分,有的是因為 時代社會的局限,也有的是因為作家自身條件的局限,如在所要表達的人性內涵以及表達方式上的匱乏。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創作者需要更多的勇氣、更多的觀察, 乃至更多的文化自覺。

        “我們在進入一個現代性的社會,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充滿悖論的、極其復雜的社會,這是現實,但我們的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說遠遠落后于這個現 實。”江蘇文藝出版社圖書編輯室主任黃孝陽談到,當下“準確描繪出現代中國人性情”的長篇作品并不多。“今天的中國人,與30年前的中國人及300年前的 中國人,簡直就是地球人和火星人的區別”,而長篇小說作者所處理的題材對工業社會少有觸及,更毋論當下這個異常復雜的社會結構。

        為什么現在的很多作品會給人“不接地氣”的感覺?評論家陳福民分析說,從前的經典文學作品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道德評判標準,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 展,這種“游戲規則”在當下的社會現實中可以說是“崩潰”了,要想再次整合起來是很困難的事。但是當下很多作品對歷史的理解和對人性的體悟都很混沌,要改 善這種狀況,把握歷史觀和當下社會價值觀,只能依賴于創作者更努力的觀察和思考。

        陳福民所提及的“歷史觀”也是會上不少專家強調的關鍵詞。大家談到,“歷史觀”對于長篇敘事文學非常重要,缺乏歷史觀的長篇小說就是一團亂麻。 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慶祥遺憾地表示,當下他所觀察到的長篇歷史敘事作品,基本還停留在一種歷史的經驗陳述,如事實、材料、客觀敘述甚至是個人記 憶,但是缺乏由敘述者的道德臧否、價值取向和審美喜好所構成的歷史觀,一些知名的長篇作品,也是以其過于鮮明的風格化色彩,遮蔽了作者理應作出的歷史判 斷。

        在作家韓少功看來,長篇小說是一種“能做出高難度動作”的體裁,而當下不少長篇小說作者解釋歷史和人性的能力在萎縮。他認為,最好的長篇小說, 離不開作者對道德標準的自我疑問。作家不能背對歷史、背對人性,滿足于寫一些小悲小怨、小奸小壞的故事,要敢于進而善于面對寫作的難度。

        呼喚文化自覺

        與文化自信

        12月10日剛剛在瑞典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者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作品的一個動人特征,就是其中所包含著的文化自覺和 文化自信。評論家雷達以莫言為例,提出中國的小說傳統在根本上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間基礎。作家需要充分地認識到本民族的文化,清醒地捕捉到本民族文化的 特色,“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長篇小說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作家阿來也在研討會上強調寫作者自身的“尋找”,認為這是小說求新的必要途徑,“當他尋找到自己最恰切的方式,小說形式、結構和它的語言方式,甚至寫作者行文時的情感溫度,都幾乎會自動地取舍與剪裁,這等于給作者自己和以后的讀者一個主觀的取景器”。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國和平崛起于世界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正在越來越多的長篇作品中出現。與會者談到,當下的很多作家 逐漸擺脫了向西方文學“有樣學樣”的模式,開始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深入的開掘,在作品題材、內容、樣式、形態上的進展也很大,這樣的“成長態勢”彌足珍貴。

        在研討會上,蔣子丹、王春林、歐陽友權、程紹武、李云雷、張莉、畢光明、鹿玲、杜光輝、劉復生、符浩勇、李榮國、張浩文等專家學者和海南省文學界人士也紛紛各抒己見,就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創作經驗和反思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武翩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