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大地上的齊國大夫墓
久聞河北省河間市的束城鎮有鮑叔牙墓。作為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鮑叔牙的墓地怎么會在燕趙大地上呢?國慶節假期約了兩位河間的朋友,跑去束城。下了公路,走過一段茂密的青紗帳,高大的漢白玉墓碑進入視野,墓碑后面就是綠樹和荒草覆蓋的墓冢。鮑叔牙果然埋骨于束城。
鮑叔牙又稱鮑叔,“管鮑之交”的故事流傳于后世。管,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國之相管仲。鮑叔牙和管仲年輕時就成了莫逆之交?!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分姓f:“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少牙游,鮑少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少,鮑少終善遇之,不以為言?!闭驗橄嗷チ私?,鮑叔牙深知管仲的品格和才華。兩個人合伙做生意,鮑叔牙出資多,管仲出資少,賺了錢尚未入賬,就被管仲拿去償還自己的欠債。年底分紅的時候,鮑叔牙分給管仲一半,管仲竟坦然接受,這讓眾人忿忿不平。對此,鮑叔牙解釋:管仲這個人并不貪,確實是家里太窮了。后來兩個人一起從軍,沖鋒時管仲總是躲在后面,退卻時卻跑在前頭。人們鄙視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告訴大家:管仲并不怕死,只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所以他才如此包羞忍恥。若干年后,管仲位極人臣,多次回憶和鮑叔牙相交的往事,感慨不已。
當然,更為后世稱道的是鮑叔牙推薦管仲為相的故事。管仲輔佐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而鮑叔牙輔佐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為避免遭到昏庸多疑的齊襄公傷害,公子糾帶著管仲跑到魯國,公子小白則帶著鮑叔牙跑到了莒國。齊襄公及其繼承人均被手下除掉后,流亡在外的兩位公子爭相回國搶奪王位。為防止公子小白先一步回到齊國,管仲帶領人馬前去攔截。管仲搭弓取箭,朝著公子小白射去,沒想到箭恰好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大叫一聲,佯裝死去。后來,公子小白搶先回國登上王位,是為齊桓公,而管仲保護公子糾退回魯國。齊國發兵征討魯國,魯國不敵,只得答應齊國條件,殺死公子糾,并把管仲引渡回齊國。
鮑叔牙輔佐齊桓公登上王位,齊桓公感念他的耿耿忠心和不世之功,要任命他為國相,不料鮑叔牙堅決不肯接受,他說:以前我確實幫您做了些事情,那全是憑我對您的忠誠,而國相這么重要的職務絕不是僅憑忠誠就可以勝任的,除了忠誠還需要才能。齊桓公說:可是在齊國的大臣中,還沒發現比你更出眾的人才呢!于是鮑叔牙向他推薦管仲。齊桓公聞言拍案而起:管仲的一箭之仇我尚且未報,你居然讓我重用他?鮑叔牙懇切地說:各為其主是起碼的做人準則,管仲不顧一切地為公子糾賣命,這不正好說明他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的人嗎?治理國家,他的才華遠遠超過我,您要成就霸業,必須得到管仲的輔佐。齊桓公畢竟是個開明的國君,他最終聽從了鮑叔牙的勸說,拜管仲為相。
每當讀到此處,我常常掩卷沉思。鮑叔牙推薦管仲為相所彰顯的胸襟和公道,實屬難得。齊桓公勇于任用管仲,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格局。而管仲懷著感恩之心,在談及鮑叔牙對自己的理解和認可時,能夠坦承自己因家貧而貪財、因孝母而怯陣等并不光彩的往事,也難怪那一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感嘆流傳千古!
河間的朋友請來了當地村鎮的負責人和多年潛心研究鮑叔牙的文史愛好者。他們說,原來墓冢占地近百畝,巍然聳立在河北平原上,因其下圓上方,當地稱其為磨盤山。墓前有鮑叔牙祠,歷代達官顯宦、文人雅士常來拜謁。明《史實拾遺錄》記載,《竇娥冤》的作者關漢卿、《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瀟湘夜雨》的作者楊顯之曾經聯袂拜謁叔牙祠,并逛了廟會看了戲,留下一段佳話。民國時期祠堂即已坍塌,20世紀80年代前后,附近村民又不斷從墓冢取土,使其日漸縮小。1991年鮑叔牙墓被公布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后,取土被制止,墓冢留下了今天的規模。2017年,“中華鮑氏族史研究總會”認祖歸宗,在此舉行盛大儀式,樹起墓碑,并在當地政府幫助下鋪設了墓前廣場。這位2700多年前因善于識人用人而聞名的一代先賢,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因為經常有鮑氏族人前來祭奠,墓冢西側踩出了一條小路。沿著小路攀上墓頂,只見茂盛的蘆草沒過膝蓋,褐色的草穗像一縷流蘇,隨風搖曳。邊緣處則是一棵棵棗樹,老干虬枝,滿目滄桑。雖然墓冢已遠不如當年高大,但依然是平原上的制高點,目光掃過一望無垠的青紗帳,仿佛可以看到歷史的煙云。
管仲為相,政績如何呢?無須贅言,只要看看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讓偏安一隅的齊國不僅躋身“春秋五霸”,而且成為五霸之首,便可知道管仲的治國理政之才。近年來我讀管仲,有一件事印象尤為深刻。《管子·輕重乙篇》中說,齊桓公依照管仲的建議,對于各諸侯國前來齊國交易的商人,帶著一輛馬車來的,免費提供食宿;帶著三輛馬車來的,同時免費提供飼料;帶著五輛馬車來的,甚至免費提供仆人,結果“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如此著力改善營商環境,齊國焉有不富之理。雖說“春秋無義戰”,但當時許多人的智慧與格局,還是值得我們仰望和借鑒的。
縱觀歷史,也有一些遺憾,就是講管仲的故事多,講鮑叔牙的故事少。好在孔子對此有個說法,讓人釋然。西漢韓嬰在其《韓詩外傳》中記載,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對子皮和鮑叔特別偏愛,孔子解釋道:“吾聞鮑叔之薦管仲也,子皮之薦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薦也?!边@就是人們常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河間地處冀中平原的腹地,歷史上這一地區曾經設置河間國、河間郡、河間府、河間衛,北魏、隋、唐至宋、元時期,還曾經多次改稱瀛洲。但不論歷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河間屬于燕趙大地,至多被燕國和趙國爭來搶去。鮑叔牙墓卻告訴我們,至少河間東部曾經屬于齊國。
束城鎮歷史上被稱為束州,乾隆版《河間府志》記載,束州建于春秋時期,金朝正隆年間并入河間。宋人陳景元在注釋戰國列御寇所著《列子》時寫道:“鮑牙,齊大夫,冢在瀛洲?!睎|晉王隱在其《地道記》中說:“桓公封鮑叔牙于此,故葬焉?!笔菔酋U叔牙的封地,鮑叔牙去世后齊桓公又遵從他的遺囑,把他安葬在束州。這說明這一帶不僅曾經屬于齊國,而且并非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至少齊國強盛的時期,這里的人們一直是齊國的子民。一個曾經被稱為“區區之齊”的小邦,居然能夠成為把疆域拓展到燕趙腹地的強國,讓我們不得不敬佩齊桓公、管仲,當然還有鮑叔牙。
從墓冢走下來,發現歷經兩千多年風雨的墓壁上雜草叢生。時在仲秋,有些草的葉子開始發黃,然而其中幾株牽牛,依然開著非常美麗的喇叭花,點綴出一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