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墨顯臻妙 雅韻傳今朝 ——記“明代吳門文人的書畫世界及其雅玩”展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江南地區的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歷來是文人、學者、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與精神寄托。明代中期,以“明四家”沈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為代表的吳門書畫藝術,在近兩百年里共同影響著江南的雅俗之變。
近日,“能不憶江南——明代吳門文人的書畫世界及其雅玩”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展出,共有書畫作品64件及文房器物20件參展。
溫文爾雅的畫作
一進入展廳,淡雅的青色主題和曲徑通幽、意境古樸的展陳設計,瞬間將觀眾帶回了數百年之前的風雅意境之中。
“明代文人畫主要流行于士人階層,與文人文化緊密相連,文人畫家往往擁有文學家、書法家等多重身份,反映了士人階層的社會地位和文化追求。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文人文化。”本次展覽策展人易東華說,“吳門像是一種藝術風格,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士’的群體,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意境、氣韻,注重筆墨的運用以及情感的表達,這種風格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創作理念。”
本次展覽分“與君同坐”“萬毫臻妙”“停云模楷”“繁花奪目”“其獲我心”五個單元,其中以“明四家”為核心。參展時,觀眾可以清晰地感受明代文人畫的發展脈絡和士大夫階層的藝術追求。
展館中文徵明的《夢樟圖卷》頗受觀眾喜愛。這是一幅受胡原東所托為其父親所作的追思之作,文徵明使用“干筆”技巧來刻畫盤根錯節的古樹,生動地展現了歲月的痕跡與自然的力量。畫中的水源清澈,與古樹的粗獷相映成趣,水中行舟之人,便是胡原東的父親。整幅畫注重情境的營造而非形象的刻畫,強調意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另一幅唐寅的紙本設色畫作《空山長嘯圖》,也同樣引人矚目,描繪了一位高士在山澗峽谷中行吟的場景,山石堅硬凝重,筆墨潤澤,同樣寓情于山水,體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筆墨融合的書法
本次展覽中,明代文人的書法墨寶也是一大“重頭戲”。“書畫不分家”,“吳門”藝術家們對書法的理解,同樣影響著畫作的藝術表達。相比前人,明代文人強調水墨的表現力和線條的運用。水墨畫有簡潔、淡雅和意境深遠的特點,并在技法上有所創新,如干筆、濕筆、皴法等。這些技法的運用,使得文人畫在表現自然景觀和人物形象時更加生動和傳神。
祝允明的草書《后赤壁賦》,重新倡導北宋尚意書風,并上承唐人狂草之路,展現出強勁的筆勢,書寫時縱情揮灑,但又不失章法,能夠收放自如,強調神采為書法藝術的最終歸宿。
而文徵明和祝允明的《四體千字文》,也是一件難得的佳作。這幅作品包含了四種不同的書體:祝允明書寫了真書和草書,其真書端莊秀麗,草書則奔放流暢;文徵明則書寫了篆書和隸書,強調書法線條的表現力,認為通過線條的干濕濃淡、疾徐粗細可以表達各種情緒,如行云流水的和暢、奮筆疾書的悲憤等。這使得書法不僅僅是實用的工具,更成了一種審美對象和私人情感的寄托。
“這些書法的修養,讓藝術家在繪畫中也追求線條的優雅質感,培養出了一種新的審美。”易東華以沈周的《墨松圖》為例向記者介紹,“這幅畫以潤澤沉厚的筆墨描繪了松石,簡練地皴勾出山石,淡墨積色畫出松鱗,松針則用勁挺的細筆刻畫。整體上注意到了松樹的透視關系,分出濃淡前后,密而不亂,也反映出了當時文人階層追求高潔、豁達的精神狀態。”
寧靜致遠的精神
“每一位文人墨客手中的筆所描繪敘述出來的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真是忍不住來回觀看”“打算‘二刷’,與古人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觀展過后,游客們在社交平臺上對這場藝術盛宴贊不絕口。
“在當今時代重新思考古代文人作品的文化價值,可以給人們帶來一些生活上的啟發。”易東華表示,書畫記錄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趣味,也反映出當時讀書人淡然、曠達、克制的心性和修養,“希望大家來到美術館,能夠感受古人這些‘畫外功夫’和精神狀態,并有所收獲。”
沈周的《椿萱圖》《雪窗高士圖》,仇英的《九歌圖》冊頁,董其昌的《仿北苑山水》、陳道復的《清江帆影圖》、徐渭的《瓶花圖》《竹石圖》……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來自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安徽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吳江博物館等七家博物館。如此聯合展出的形式與規模,在粵港澳大灣區實屬罕見。
“我們希望以個案研究的方式,系統梳理江南不同區域文化現象,形成何香凝美術館‘地域文化及藝術’的系列研究展。此次的吳門書畫及雅玩特展可視為多年來系列專題展的‘總結’。”何香凝美術館館長蔡顯良告訴記者,“群星閃耀”的吳門,不但在文化藝術上承宋元,而且影響至今,依舊值得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