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歷史真相和人性之光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后,日軍侵占香港,駐港英軍遭到囚禁。次年9月27日,1816名英軍戰俘被押上日本的“里斯本丸”號貨輪,從香港出發前往日本。
10月1日,“里斯本丸”號行至浙江舟山群島海域時,因為船上未懸掛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志,被美軍魚雷擊中。危急關頭,戰俘們奮起反抗,紛紛沖破艙門,跳海求生,日軍立即對他們展開瘋狂掃射。而聞訊趕來的中國漁民,則冒死展開營救,并成功救起384名英軍戰俘。
不幸的是,仍有800多名戰俘永沉海底。70多年后,一群已經七八十歲的戰爭孤兒,才第一次來到“里斯本丸”號沉沒的地方,與至親道一聲“再見”。沉船至今仍在水下30米處長眠。
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關于離別、生死和大愛的故事。
70多年來杳無音訊的“里斯本丸”號,被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中國人方勵發現了。他憑借古道熱腸和理科生的思維,做了幾件干脆利落的事:一,運用專業儀器對400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掃描,為打撈沉船出水打下基礎;二,用無人機進行超低空磁探,證明水面下確有一艘幾千噸重的輪船;三,用尖端聲吶技術繪制出準確的三維影像,和原船圖紙完全吻合。
可見,善良不僅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能力。所謂“善亦有道”,便是如此。
以上工作還只是構建了紀錄電影的物質基礎,步入古稀之年的方勵散盡家財,開始追尋發生在沉船上的人文故事——還原歷史真相,究竟有多難?從謝幕時漫長的工作人員以及致謝名單,便可見一斑。方勵找出了所有能找到的相關當事人,匯集成了一場超越時空的“四方對話”:
電影拍攝時唯一還健在的中方親歷者和目擊證人,當年曾經參與救人的浙江舟山東極島漁民——時年已經94歲的林阿根;“里斯本丸”號船長的后代以及日本研究學者;兩位英軍戰俘幸存者——丹尼斯·莫利與威廉·班尼菲爾德;方勵甚至還找到了當年發射那枚魚雷的美國士兵。
海水的幽深與冰冷,并沒有掩蓋住歷史的真相和熄滅掉人性的溫暖。影片上映前,林阿根和兩位戰俘老兵都去世了,口述史的意義便凸顯出來——這要得益于身兼導演和制片人的方勵和劇組竭盡全力,拼命搶救人證和物證,因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p>
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們永不會知道如下細節——一名事發時年僅22歲的英軍士兵,曾經給不到5歲的小弟寫過一封遺書交代后事,因為怕弟弟看不懂,信中內容全部用大寫字母書寫。小弟把這封信放在錢包里珍藏了40年。
災難發生時,那些待在陰暗惡臭、宛如地獄的底艙中的戰俘們沖上甲板,在絕境求生的緊急時刻,仍未忘記為一個已逝的戰友舉行海葬。
還有參與救援的中國漁民以及他們后人的回憶——最初聽到有人落水,漁民們甚至還來不及弄清楚落水者的身份,就毫不猶豫地冒著日軍的槍林彈雨展開營救,還向獲救的英國士兵提供衣物和飲食。但事實上,這些漁民的生活本身也很困苦,經常半饑半飽,卻依然傾盡所有,安頓照顧這些素未謀面的外國士兵。
面對鏡頭,莫利的女兒丹尼斯·維尼難掩激動之情:“我父親總是對我說,舟山的漁民們是英雄。如果不是他們趕來救援,我父親就不會活下來,也就沒有今天的我?!?/p>
誰不想光芒萬丈地活著,一生平安、幸福?想起那些遠涉重洋而來,只為和父親說一句再見的老人,很多人在父輩離世時尚在襁褓之中,但那片海域已悄然刻入他們的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