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摯情感鑄就英雄影像
1951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保家衛國的第二年,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講述的就是這一年的鐵原阻擊戰。志愿軍第63軍奉命頑強抗擊敵軍4個師的輪番進攻,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粉碎了敵人快速占領鐵原、摧毀志愿軍后方基地和交通線的企圖。這次戰役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偉大戰斗,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雖然《志愿軍》系列電影分為三部展開,但每一部的內容和架構相對獨立且豐富,劇中人物和各條故事線立體飽滿,影片劇情鋪設密集程度極高,將歷史事件的還原度和時代背景的顆粒度這兩大呈現難點有機結合。近年來,弘揚愛國主義的電影佳片頻出,該片也是其中屈指可數的難得之作。
劇中,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等關鍵人物的刻畫,采取正面角度拍攝,讓觀眾更直觀感受到演員最真實的情感反映和情緒表達,提高觀眾感受度的同時,也增加劇中人物的真實感以及事件的沖擊力。該劇的戰爭場景運鏡也極為考究,恰到好處的焦點轉移以及意想不到的快速搖攝,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進一步提升了整體劇情的緊張氛圍。
《志愿軍》系列影片將大框架與小結構的靈活調度運用到了極致。無論是在電影系列的宏觀設計上,還是具體到每一部影片的內容創作上,主創團隊都將這一宗旨滲透其中。與第一部《志愿軍:雄兵出擊》大框架、大線條逐步遞進歷史背景鋪墊,在向觀眾展現抗美援朝時期國內外大環境的前提下,全面進入到真實的史實情境有所不同,第二部《志愿軍:存亡之戰》直接將鏡頭聚焦到李默尹一家三口身上,從“人”這個最小劇情單位創設內容,形成堅固的小結構基點,將劇情聚焦從世界大義到家國情懷,再到至愛親情,完成了內容架構的峰谷轉折,讓觀眾在“人之常情”的感知趨同與認知趨同的情緒中,把由劇情張力所帶動的情緒張力逐步拉滿。
好的電影,讓人回味的不僅僅是一兩個精彩的鏡頭、三兩處奪眶的淚點,抑或是幾句經典的臺詞,而是一種真實的難以言表的感受,讓觀眾能在具體的觀影體驗中捕捉到深切又堅定的感動。電影《志愿軍》系列難能可貴的就是為觀眾提供了滿足這種感受的所有元素。
劇中,每位志愿軍戰士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和平年代的渴望、對故鄉家園的不舍……那么,他們選擇奔赴戰場又視死如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跟隨著電影鏡頭,我們走進了李家三人交織于戰場內外的情感世界。這一家人的生活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寫照。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需要之時,于百姓之護家園,于中華之立國威,以身許國、舍小為大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為后世打天下”是大半個世紀前,先輩們心底最樸實、最有力量的信念。
影片中的老李是槍林彈雨、穿越火線也只能看兒一眼的老父親,是身負重傷匍匐向前的鋼鐵戰士。他身上有為人父母最直白、樸素的情感,一句“你要把仗打好了,爭取不受傷”,展現了對兒子的無限牽掛和惦念。他也有著沖向敵人槍口的血性擔當,面對數倍于己、裝備精良的敵人,他把希望留給了后方。第一部里,李默尹作為觀眾的“眼睛”,帶我們走入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近距離感受戰爭的真實與殘酷。第二部里,他作為志愿軍的一員,也是參與決策的高級指揮員,是上陣殺敵的沖鋒員,這個角色的原型不是朝鮮戰場上“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志愿軍群體形象的集中體現。
老李的身后是他的一雙好兒女。兒子李想沖在作戰最前線,面對犧牲他無所畏懼:“我們回不去了,一營倒下,你們繼續前進!”女兒李曉跟隨父兄腳步踏上戰場,面對敵軍在戰場上勇敢播報,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抗敵。此外,還有在松骨峰戰役中生還的三連副連長孫醒,雖然他患上了嚴重的戰爭失憶癥,但當堅定的意志被再次喚醒后,重返戰場的他依舊英勇頑強;曾經在生死存亡之際猶豫害怕的戰士楊傳玉,終于在勇奪曹川水庫任務中奮勇作戰,以肉身阻擋射向戰友的子彈,成了一名無愧于黨和人民的光榮戰士……他們是無數無名英雄的化身,像釘子一樣,無論面對敵軍怎樣的槍林彈雨,都狠狠釘在自己的陣地上……
“將以身許天下,終是舍身易、舍家難;雖誓忠誠報國,難免悵鄉情、傷己懷;一曲戰前軍歌,唱盡寒風起、多豪邁;唯愿子孫后人,可迎盛世到、太平來。”觀看這部影片,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那些永遠留在異國他鄉的忠魂克服萬難的決心,會理解為什么百年薪火生生不息、紅色血脈流淌至今,會感慨今天的家國安寧是多么來之不易,會慨嘆中華崛起之路是怎樣的驚心動魄。這就是一部經典佳作的價值所在,它足以將光影的力量滲透到銀幕內外,讓觀眾將電影帶來的深切感動深深珍藏于心。
(作者系八一電影制片廠宣傳發行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