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匹配出版與閱讀需求 縮小海外中文讀物供需差 助力古籍活化重綻光彩 人工智能賦能全民閱讀引發新潮流
9月20日,作為2024北京文化論壇“文化潮流”平行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潮流:人工智能賦能全民閱讀新潮流”專業沙龍在北京印刷學院舉辦。
沙龍設置了參觀體驗和對話兩個環節。在體驗區,龍鱗裝和線裝書等傳統裝幀技藝、藏書票、三維水墨動畫、數字多媒體交互作品、人工智能版權資產生產平臺、出版AI助手、5G閱讀等,分別展示了閱讀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展望人工智能賦能全民閱讀在傳承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的重要作用。
對話環節,則匯聚全民閱讀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全民閱讀新潮流,滿足讀者新需求,為全民提供閱讀新體驗,助力建設書香社會。
精準定位
助力滿足個性化新需求
數智化時代,人工智能將如何依據大眾的興趣愛好,提供分眾化閱讀資源,滿足個性化新需求?沙龍上半場對話的關鍵詞即“精準定位”。
“人工智能讓閱讀、傳播、出版與讀者形成雙向奔赴,滿足讀者多元化閱讀需求,滿足市場的分眾化需要。”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國倉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優質內容可以快速抵達讀者,帶來了豐富的閱讀場景和體驗。人工智能賦能閱讀價值在新時代全新綻放。
“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兒童出版物的內容創新和藝術設計,進一步提升其教育功能。”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表示,借助VR、AR、AI問答環節等,新型兒童讀物可以強化兒童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AI雙刃劍
效率提升與“信息繭房”
當前圖書出版呈現“編輯主導、策劃先導、專家指導”的態勢,編輯的作用至關重要。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觀察到,人工智能可以為編輯在選題策劃、尋找作者、流程優化和出版發行等領域賦能,為打造讀者個性化的閱讀空間賦能,為民眾閱讀興趣提升和閱讀習慣養成賦能。“但是也要辯證地認識人工智能的作用,警惕‘信息繭房’的負面效應。”他說。
當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越來越強,對個人閱讀偏好的歸納也會越來越精準。著名作家徐則臣認為,這能夠幫助實現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精確匹配,助力文學創作和閱讀推廣。“但這也對作家寫作的創新性、創造力、辨識度和獨特性提出更高要求。”他說,創作,要克服“智能”帶來的趨同性,也要思考如何反制“信息繭房”。
讀懂古今
古籍活化煥發新生機
沙龍下半場,與會者著力探索古今閱讀的變遷與未來發展,發現古今中外典籍的新魅力,展現數字閱讀新精彩。
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借助新媒體技術,讓甲骨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古籍專藏以鮮活形象走入大眾視野,走近年輕人,創作出《典籍里的中國》等優秀作品,進一步促進了古籍的活化利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感慨道,古籍在數字文明新時代里煥發了新生機。古籍閱讀正變得更多元、更便捷,圖書館的服務也更加智能化、普及化。
北京印刷學院古籍出版傳播中心主任李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古籍修復與保護、數字化平臺建設、豐富完整語料庫等方面的深入應用,有效推動古籍的數字化進程,擴大古籍的可及性和影響力,為古籍的研究、教育和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對于古籍活化利用、做到古今對話、豐富人生體驗、傳承中華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催生生產端和體驗端產生變革,帶動底層硬件發生變化,也對出版業提出新要求。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斌表示:“行業迫切需要手機的芯片算力、應用場景的生態支持,需要版權保護技術保駕護航,積極推進構建出版產業的行業大模型。”他期盼著人工智能技術重塑數字出版新業態,助力實現出版產業蓬勃發展新格局。
“北美南開之聲”傳媒集團執行總裁馮群表示,傳統的紙質閱讀無法滿足海外對中文書籍日益增加的需求,數字閱讀這一新生潮流迅速覆蓋到全球,解決了長期困擾海外華人的中文學習書籍的問題。數字閱讀展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將在助力中華文化傳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