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溫暖》:從訥謨爾河啟程的詩意尋找
羅振亞在揚子江詩學獎的獲獎感言中說:“寫詩、讀詩、品詩、評詩早已成了我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安身立命之本?!彼纳⑽奈募读晳T溫暖》是花山文藝出版社“詩人散文叢書”之一種,是一部詩人散文,也是一部學者散文。二十歲開始寫詩,二十二歲開始從事詩歌研究,羅振亞的四十載寫作晨昏無不與詩為伴,他的散文將這一生存方式真切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了所有讀者的面前。
“和親人說會兒話”“拔節(jié)與開花的聲音”“在黑土地上打滾兒”“拾貝的日子”,四個小輯在內(nèi)容與形式各有面向,卻共同偎近作者從年少到花甲的時光,有他從家鄉(xiāng)訥河到哈爾濱再到武漢的求學歷程,也有他從黑河師專到哈師大再到南開大學的執(zhí)教生涯。那些他人給予自己和自己給予他人的暖意浸透了文字,也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書名的真義。
羅振亞應該算是一位“非典型”詩人,他正式的詩歌之路起于大學畢業(yè)之后荒涼的邊陲小城黑河。詩歌指引他選定了自己作為學者的研究方向,一面確定、堅定、篤定地前行,一面促使他在間隔二十幾年后再度提筆寫詩,并重新認定了自己的詩人身份。
散文和詩歌都是對生活和心境的實錄,如果說詩歌是一種濃縮和凝練的記錄方式,且具有解讀的不確定性,那么散文就是詩歌的補白,是不那么跌宕和跳躍的行文,也是更加順滑流暢、步步為營的人生敘事。
羅振亞的家鄉(xiāng)是位于黑土地北端的小城訥河,也就是他筆下的訥謨爾河流經(jīng)的地方。生于高寒之地的人對溫暖有著格外強烈的渴望與極其超拔的感受力,敏銳的詩人不會錯過每一絲溫暖的關(guān)愛,善良的詩人也不會放過每一次有意義的傳遞。
“習慣溫暖”是這部散文集的主題和明線。溫暖來自世間的人、事、物,但只有同樣具有溫暖之心的人才感受得到它的存在。也許是因為人到中年,見過太多的人情冷暖、悲歡離合,我總覺得能牽動讀者心弦甚至勾出讀者眼淚的文字都是好文字,因為作者首先傾注了真情與深情。在羅振亞那些記人的篇章里,父親、母親、岳父,兄弟、鄉(xiāng)人,師長、同窗、學生的形象,無不讓人動容,而在言及師恩時他更是直接說:“老師,老師是什么?是耐心,是公正,是解惑,是深邃,是無私,是寬容?!保ā段业睦蠋煛罚銓崯o華的文字可以說是感念師恩的肺腑之言,也可以說是同為師者的自覺約束和自我警示。
因為是詩人的散文,“詩”無時無刻不被包孕其中,除了第一輯中時常與散文并行、在散文中被抄錄的詩章,羅振亞的許多文字在本質(zhì)和形式上也都是詩:“兩岸的人醒了又睡,睡了又醒,一睡一醒之間,無數(shù)個朝代過去了”(《站在訥謨爾河畔》);“雨卻遲遲地沒有來。第二天雨仍然沒有來。第三天雨還是沒有來。膝蓋們卻在記憶里跪了五十年”。(《祈雨》)……
羅振亞的散文必然離不開他作為一個詩歌評論家和詩學理論家的思考與表達,他毫不隱諱地寫《我看新詩教育》《非詩偽詩垃圾詩,別再折騰了》,也正面探討《研究者要不要寫作》。羅振亞倡導吸收傳統(tǒng)詩歌含蓄蘊藉的審美趣味,打通小我與大我、一己情緒和公共體驗,詩人的情感要與時代連通,反對無中生有地“硬寫”,反對純粹的語言、技術(shù)的形式路線。
《習慣溫暖》質(zhì)樸真誠的行文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詩人、一個學者、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的所思所想,能夠看到早年的黑土地如何以厚重的鄉(xiāng)情養(yǎng)育了它的子孫,能夠看到菁菁校園里的師生情、同窗情如何滋養(yǎng)了一代代學人的成長,能夠看到親情與愛情如何成為他最堅實的后盾與最溫暖的港灣。
羅振亞說:“時間的頁碼一旦翻過去,就是歷史?!保ā蹲夥孔印罚┟總€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而這些帶著獨特溫度的文字為我們徐徐展開的既是時代史也是個人史,同時還是一部讓作者無比珍視的暖意融融的家族史。時光深處的溫暖源頭是父親羅長恩、母親馬榮芝,訥謨爾河則是羅振亞詩意人生最深邃的心靈背景與最堅實、最綿長的敘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