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以青春力量推動文學高質量發(fā)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 | 鄭欣宜 周偉  2024年09月12日08:39

      鄭義存,筆名季越人,00后網絡文學作家。

      來自廣東的青年網絡文學作家鄭義存(季越人)是此次參會代表中唯一的00后,他表示,“作為這次最年輕的代表,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到這樣的盛事之中”。

      2022年10月,鄭義存開始在網絡上連載小說《玄鑒仙族》,至今已更新300多萬字。參會的兩天里,他還在論壇和討論的空隙堅持“日更”。“我們這一代的作家,不僅要從傳統文學中吸取養(yǎng)分,還要在新媒體和數字化的沖擊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

      在閉幕式上,鄭義存作了題為《做純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中間派”》的發(fā)言:“有的讀者勸我說,網絡文學就是個商業(yè)小說,你要把你的作品當作是商品,何必吃力不討好呢?何必在網文中追求深度?可未來怎么樣不好說。我并非要求我的小說有什么教育意義,只希望有人讀了,不必爭吵,各自能看出各自的道理。”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作品的“爆火”,剛剛大學畢業(yè)的他表現得很淡然,“對我來說,寫作既是自己的愛好,也是生活,希望未來能在寫作上繼續(xù)生長”。

      巴燕·塔斯肯,畢業(yè)于廣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魯迅文學院作家班學員。

      在來自新疆的95后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眼中,青創(chuàng)會像是一場聚集了全國優(yōu)秀青年作家的“華山論劍”大會,“我在這里認識了更多的同行前輩,也進行了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交談,我想這次經歷會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較大的影響”。

      童年和少年時期,巴燕與爺爺奶奶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市一個名叫諾改特的小村莊里,半農半牧的定居生活構成了他獨特的兒時記憶。多年過去,記憶中的村莊卻早已變了模樣,“衰弱的克蘭河,消失的魚群,倒下的白樺樹,倒塌的房屋。曾經建立這個村莊的老人們一個接一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將諾改特村的故事帶到了土里”。于是,他想把漸漸消失的村莊重新建立在文字里,“把那些倒下的樺樹再扶起來,讓克蘭河奔騰,一切都回到原本的模樣”。

      對巴燕而言,寫作不僅是“一個零成本講故事的形式”,還可以給自己豐富的情緒一個去處。故鄉(xiāng)和土地是他寫作靈感的全部來源,他目前的創(chuàng)作也都是以此作為背景,每每提筆寫起那些過去的事情時,他都重新經歷那段時間,對許多已經過去的事情,也有了新的理解。“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進阿勒泰,也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宣傳家鄉(xiāng)的美好。”

      劉奕辰,筆名奕辰辰。新疆作家協會網絡作家分會副秘書長,烏魯木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出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字的敏感,來自新疆的95后青年網絡文學作家劉奕辰(奕辰辰)走上了創(chuàng)作之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自己可以通過文字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思考,去創(chuàng)造一個個獨特的世界和人物。這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我感到快樂和滿足。”

      在小說《慷慨天山》中,劉奕辰寫了屹立于新疆廣袤大地上的天山,也寫了自己成長的家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劉奕辰的爺爺和姥姥都是兵團剛開始進行屯墾戍邊建設之時的老兵,因此他稱自己是“兵團第三代”。“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記錄并書寫那個波瀾壯闊、慷慨激昂的時代,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新疆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感受到這里人民的堅韌和樂觀。”

      劉奕辰提到,本屆青創(chuàng)會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話題是關于文學與現實的關聯,以及作家如何通過作品反映社會、影響社會。“我認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我們青年作家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用自己的作品給年輕的讀者帶來積極向上的力量,用文字去傳遞真實、善良和美好。應該關注社會熱點,反映人民心聲,用筆觸去觸動人心、引發(fā)思考,努力創(chuàng)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優(yōu)秀作品。”

      袁野,筆名愛潛水的烏賊,四川省作協副主席、省網絡作協主席,白金作家。

      從《奧術神座》《一世之尊》到《詭秘之主》《宿命之環(huán)》,這些年來,網絡文學作家袁野(愛潛水的烏賊)的名字對讀者來說早已耳熟能詳。在“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fā)展”平行論壇上,袁野談道,網絡文學要走好精品化路線,“內心的情感和自我是故鄉(xiāng),是風箏的那根線,是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魂,而新的領域新的可能性是那飛翔于天空的風箏,是塑造靈魂的養(yǎng)分。要想探索更多,就需要走進現實,走進社會,走進人群,走進前輩作家們的精神世界”。

      被評價為“將東方文化情懷融入世界風情”的現象級網絡小說《詭秘之主》,在連載期間就翻譯成英文同步更新,英語、泰語等多語種版本在海外熱銷。

      當被問到網絡文學應如何更好“出海”,袁野認為,除了網絡文學的精品化,還要解決優(yōu)質翻譯欠缺的問題,“希望AI技術作為一個工具,能夠加強翻譯的效率,體現出更好的效果”。

      同時,袁野也強調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可替代性。“AI寫作是一種計算和排列組合,它始終是在尋求一個最優(yōu)解,但文學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的人生選擇、情感表達永遠不一定是最優(yōu)解。每個人的人生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才更加有神、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性。”

      第二次參加青創(chuàng)會,袁野深刻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熱情。“開幕式上王蒙老師的發(fā)言讓我覺得,一個人的身體可以變老,但精神不能服老。我們要永遠有激情和動力去接觸新的東西、見識新的世界,不斷豐富自身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

      9月2日至9月3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共青團中央共同主辦的全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議(以下簡稱“青創(chuàng)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7個代表團、373名青年作家代表齊聚一堂,共赴這場關于青春、關于文學的盛宴,為新時代文學帶來新的朝氣,以青春力量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fā)展。

      青創(chuàng)會于1956年首次召開,此前已舉辦過8次,在推動文學隊伍建設、助力青年作家培養(yǎng)方面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屆青創(chuàng)會中,參會代表的年齡從22歲到45歲,來自不同職業(yè)、不同民族,有著各自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會議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其中的4名青年作家代表,聆聽他們在創(chuàng)作之路上的表達、收獲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