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天津師傅
      來源:文藝報 | 武 歆  2024年09月12日08:30

      我把天津一家生產食品調料的國企當作我的“深扎”基地已有多年。我找各種機會采訪工人師傅,與他們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還經常翻閱師傅們的微信朋友圈,細致查閱企業發展歷史,精細觀察了解企業的當下狀況。

      與師傅們談天說地,其實就是抓“生活細節”。生產流程可以到網上搜索,可工人師傅們的語言特色、工作與生活細節,那是搜索不來的,必須面對面真誠交流才能抓住絕妙的細節,然后融化在虛構的情節之中。非常有意思,我最近采訪的幾位師傅,恰巧都有過擔任車間主任的經歷,這就讓“工作細節”之外還有了“管理細節”。四位師傅中有兩位已經退休,一位即將退休,一位剛剛轉崗離開車間,這使得我和師傅們的“談天說地”擴大了“車間邊界”,擁有了更廣闊的講述空間。

      老史身材壯碩,已經退休四年,由于早年有過部隊經歷,雖然腿部有嚴重的靜脈曲張,但依舊“站如松、坐如鐘”,而且說話極有條理性。他為了更好地介紹一個機器設備,提前畫了一張草圖,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看得清楚明白。

      老史是個愛干凈的人,當年他上任生產線車間主任的第一天,就從車間衛生抓起。他找來一支由復員軍人組建的清潔隊,用“五字口訣”檢驗衛生——“邊、沿、卡、臺、角”。當車間衛生“煥然一新”的時候,工人們的心情和生產意識也會增強,更不用說生產食品調料,衛生是首要之事。當時的生產線車間是個大車間,有兩百多人,他用天津衛風俗來進行管理:對年歲大的女師傅,以孩子的口吻用“奶奶”來尊稱;對年歲大的男師傅,以孩子的口吻用“爺爺”來稱呼。雖然這樣的稱呼不合規范,但對于當年完全手工勞作并且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車間狀況來講,則是非常適用的管理辦法。

      生產線車間主要生產蒜蓉辣醬,過去大部分產品在冬季銷往東北地區。后來因為燒烤的普遍流行,夏季同樣需求旺盛,于是問題出現了:在往瓶子里灌裝快結束的時候,機器嘴有一個向上提拔然后又收緊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機器動作,非常容易在瓶口留下殘液,冬天不成問題,夏天就容易導致細菌產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史帶領工人和技術人員四處學習,回來后一次次調試設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將瓶裝改成袋裝,殘留物的情況沒再出現過。再后來,隨著市場變化和銷售需求,包裝袋需要用激光打防偽碼和生產日期。為了提高激光打碼的速度,老史帶著保全工跑到銀行去觀察自動點鈔機的運行,回來后改裝設備,最后終于解決了激光打碼速度慢的問題。

      如今,生產線車間完全是自動化流水操作,工人也從兩百多人減少到四十多人,基本上都是大專文化水平,用“奶奶爺爺”的管理辦法已經不太適用,于是便采用了更加規范的科學管理辦法。老史雖然退休,依然熱愛這個奮斗了半輩子的工廠。有人找他,拐彎抹角地想要某種產品的配方,他堅決拒絕,明確表態給多少好處也不會給,不做沒有良心的事,要對得起自己奮斗了半輩子的企業。就是在這樣漫無邊際的聊天中,老史還給我講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車間故事。

      那天我見到老閆時,他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休了。他來自山東濱州,1983年就在這家企業工作,從普通工人一直干到醬菜車間主任。他個子不高,頭發很短,臉上帶著和善的笑容,盡管還夾雜著家鄉口音,但他說話辦事已經完全是“天津風格”了。

      老閆很忙,坐不了一會兒就接電話,要么邊打電話邊回車間,我干脆跟在他身后,他去哪兒我就跟到哪兒。遇到他處理生產問題時,我就跟他身邊的工人聊天。有個工人偷偷告訴我,老閆是個用人“非常狠”的主任。見我驚訝,工人笑著解釋,閆主任對自己是狠上加狠,他是個“加班狂人”,一年有365天,他加班有“380天”!我不解,多出來的那些天是怎么算出來的?原來重要節日比如除夕、大年初一等,加班一天算兩天。其實,老閆除了所有公休日、節假日加班,每天下班他還要不講報酬地加班,要是再算上平日里下班后的加班,恐怕得多出來更多天數。老閆沒有多少業余愛好,常年在車間里,他說他喜歡待在車間里,只有待在車間里嗅到醬菜的味道,心里才踏實。老閆還給我講了腌制醬菜的諸多樂趣。看著他滿臉的笑紋,“老工人”和“加班加點”這些久遠的“勞動詞匯”就像時光隧道,把我帶回我1980年代的工廠經歷,讓我在構思小說情節時,有了更多的情感基礎。

      大鵬是我接觸到的車間主任中最年輕的。他是“80后”,做過腐乳車間主任,如今已經轉崗到銷售部門,算是“前主任”吧。三年前我在腐乳車間采訪過他,幾年沒見,我幾乎認不出他來了。說實話,大鵬不像是食品調料行業的人,重型企業的車間主任,似乎更吻合他的大身板。他一米八七的身高,曾經在籃球隊打過球,使用“膀大腰圓”描寫他非常適合。老閆曾經看過大鵬一個人把車間一個重達兩百斤的鐵蓋子搬起來,搬完后沒有一點氣喘吁吁的樣子。

      跟大鵬接觸時,因為之前車間的生產情況我都了解,所以我特別想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想要把“工廠圍墻”打開,讓更多的人看看當下工人的社會和家庭情況。大鵬有一女一兒,女兒一米八四,也打籃球;兒子年歲小,練習跆拳道,打起來有模有樣。擁有這樣“體育家庭”背景的人,出現在生產食品調料的工廠里,的確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寫作沖動。大鵬的幽默調侃以及他機敏的反應,都會成為我小說中的人物原型的特質。

      最后再說說老劉。老劉已經退休兩年,也做過生產線車間的主任。他在食品調料行業工作了三十多年,什么崗位都干過,車間工人、食堂采購員、工會領導等。老劉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喜愛歌詞創作,發表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詞,有的還被著名歌唱家演唱過。他喜歡樂器,吉他彈得有模有樣;書法也好,工廠的黑板報、墻欄上都留下過他那非常規范的板書,就連企業的廠歌也出自他筆下。

      作為企業的文化才子,他也有過“勞其筋骨”的過程。冬天在醬菜池子撈咸菜時,掉進過池子里,差點就把自己給“腌制”了。早上天還蒙蒙亮,他就蹬著三輪車,迎著寒風去菜市場為職工食堂買菜,回來后剝大蔥、剝蒜皮,還要忙著炒菜。

      即使擁有這樣的艱難經歷,退休之后他反而更加珍愛自己奉獻青春的企業。退休后的老劉依舊惦念著老廠,把企業當作自己的親人。他經常走訪各地,看看大小超市里,自己老廠生產的產品占據多少份額;無論走進蒼蠅小館還是大飯店,總要借各種機會來到后廚,跟掌勺師傅說上幾句“行內話”,了解飯店用沒用他們企業的產品,然后把了解到的情況向企業領導反映;他也經常通過微信朋友圈宣傳企業產品。

      老劉的工廠情愫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次,他在早點鋪吃早點,看見他們企業的腐乳塑料桶,大一點的被早點鋪用以涮墩布,小一點的被當作餐桌旁邊的垃圾桶。他跟小老板講,你把我們廠子那么知名的產品的包裝桶當作垃圾桶,不好看呀,要么你就把商標給遮住。小老板說,大爺,這不是給你們產品做宣傳嗎?證明你們產品就連包裝都結實耐用、滴水不漏。老劉想了想,倒是有道理,但還是覺得不好看,拉住小老板商量起來沒完,一定要找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小老板苦笑道,您這樣的老工人可是不多見了。

      還有一次,他在超市里看見他們企業的產品,因為某些顧客挑選時的隨意放置,導致產品分散擺放。他立刻蹲下來開始重新擺放。超市人員奇怪,說大爺您這是做啥呀?老劉說,擺放太亂了,不好看,我給擺。小姑娘還是不解,但也沒有理由阻攔他,只能用詫異的眼神看著這位“神經兮兮”的大爺。

      通過這樣的主動出擊,我逐漸掌握了這家企業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之前根據采訪素材,我已經創作發表了散文、隨筆和短篇小說。入選2024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即將出版的長篇小說《荊棘之路》(暫名)也是這樣創作出來的。我努力在講述天津機器制造業故事的同時,也加入了不少天津食品調料方面的生活元素,從生產與生活兩個方面,通過天津師傅的人生經歷,講好天津故事,呈現天津工業與眾不同的“平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