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飛擔綱編劇、改編自其同名小說的話劇《蘇州河》在滬啟動 “沒有上海,我不會是一個寫作者”
在上海外白渡橋附近的勝利電影院,由海飛執筆、改編自其同名小說的話劇《蘇州河》日前正式啟動,面向全國招募演員。這是海飛第二度擔任話劇編劇,獻給了這部他耗時八年完成的小說。“蘇州河”的名字決定了上海在作品中無可替代的地域屬性,正如海飛所說,“上海元素將在話劇中無處不在。”
“我的愛好是寫作,我謀生的手段也是寫作,我感到很幸福。”海飛對小說《蘇州河》的情感可以用“深情”來形容,海飛家里有一只超過十年的牛皮信封,里面放著他為《蘇州河》收集的所有資料,以及他在一些時刻突然涌上的寫作靈感。為了寫作,他通讀《海上警察百年印象(1843—1949)》,把上海警察博物館的四層樓看了個遍,只為講述好蘇州河畔新中國第一代人民公安的理想與榮耀。
和海飛一樣,《蘇州河》的主人公——警察“陳寶山”對職業充滿熱忱。“我非常喜歡男主角,觀眾能看到他對待自己職業和感情的多重情感。”《蘇州河》導演鐘浩在“陳寶山”身上看到理想主義的光芒。上海多雨,陳寶山和蘇州河一樣,經歷過人生中無數的雨陣。出身警察世家的陳寶山以身入局,在三宗迷霧籠罩的離奇兇殺案中展開追蹤,同時被卷入蘇州河上殘酷與溫情并存的隱秘暗戰的故事。《蘇州河》里,海飛講述了上海解放前后的警察局變遷和地下共產黨員的戰斗。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蘇州河》中有跡可循,它們像是島嶼鏈,勾勒出1949年的上海境況。
“陳寶山穿著灰藍色的風衣,戴著一頂帽子,手中拿著一個紙包的蔥油餅,這是我心目中一個老警察的形象。”在海飛的寫作中,他在上海的童年記憶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在鄉村氣息濃郁的村莊,一個就是在大上海。”海飛自認,他的寫作與上海息息相關,“沒有上海,我不會是一個寫作者”。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海飛在上海接觸到大量文學作品和報刊。“所有的文字都錄入到我的記憶中,當時我的理想并不是作家,但當我真正努力想要成為作家的過程中,以往所有的閱讀經驗都成了財富。”
《旗袍》《麻雀》《諜戰深海之驚蟄》……在海飛的職業履歷里,影視劇本是相當出彩的一部分。作為一名成熟的編劇,海飛此番繼《向延安》后再次操刀話劇,依舊充滿新鮮感。在他看來,影視創作與話劇劇本創作有許多相同之處,人物一定要鮮活,對白需要精彩。但兩者之間又有很大的不同,“舞臺更依賴于臺詞,短短一兩小時,就要承載一個很大的構架”。
話劇《蘇州河》由浙江演藝集團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出品,浙江演藝集團杭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將于2025年1月10日第五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之際在杭州劇院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