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復旦教授鄧安慶:哲學能教會人們面對生活困惑時該如何思考
      來源:澎湃新聞 | 楊寶寶  2024年09月05日09:13

      “我不認為文學和哲學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兩者都是面對生活本身。”談到文學與哲學的關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鄧安慶如此表述。在他看來,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哲學是用概念的方式來建構一種理想的生活,而文學是通過人物,人物的關系和情感來描寫“我”要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西方道德哲學通史》新書分享會現場

      8月31日,“文學與哲學:與鄧安慶的對話——《西方道德哲學通史》新書分享會”于上海中心朵云書院旗艦店舉辦。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俊主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鄧安慶、作家阿乙和同名作家鄧安慶參與對談,以倫理學為基礎,共同探討文學與哲學的深刻聯系及未來走向。

      搭建連接古代倫理與現代道德的橋梁

      鄧安慶的《西方道德哲學通史》系列一改傳統哲學史的寫法,首次嘗試寫出以實踐哲學為第一哲學的哲學史,系統論述從古希臘至當代的西方道德哲學,包含各主要流派及其進路,同時揭示不同時代的道德哲學與社會歷史進程和倫理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探究倫理道義的實存機制,發掘道德哲學譜系中使人成為人、使人生活出人性尊嚴與卓越光彩的規范性價值與原則。該系列預計出版10卷,目前已出版2卷:《西方道德哲學通史(導論卷):道義實存論倫理學》和《西方道德哲學通史(古希臘羅馬卷):古典實踐哲學與德性倫理》。

      鄧安慶教授從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基本區分入手,認為倫理學從屬于實踐哲學。理論哲學追問存在的意義,而實踐哲學是在真實的人生存在中思考人生實存的意義,它具體落實為對“何為美好生活”及“我們如何過上美好的生活”等根本問題的探索。

      他強調,盡管這一主題在哲學研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但直到現在,只有理論哲學的哲學史,卻沒有實踐哲學、即倫理學的通史作品問世。通過《西方道德哲學通史》系列的出版,他希望搭建一座連接古代倫理與現代道德的橋梁,對西方倫理哲學的發源和演進進行系統梳理,以達到對西方文明之演進的真切理解和深刻把握。

      作家阿乙和作家鄧安慶從各自的文學視角分享了閱讀這兩卷倫理學史著作的感悟。他們認為,哲學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是純理性的思考,需要經過系統學習和長期積累方能掌握,而文學是感性的,需要通過鮮活的人物和具體的事件來表達人生的困惑與追求,因而相比哲學而言更易受到大眾理解。

      文學與倫理學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

      文學和倫理學哲學之間是否有共性?鄧安慶教授認為,文學與倫理學在主題上有相通性,即都是在“創作”中創造某種新的可能是好的生活形式。它們共同面對的同一個世界,即“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身”,“文學通過感性的形式,具體人物及其關系、情感、糾紛、掙扎和內心的困惑與斗爭,直覺的想象,對未來的憧憬等事件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與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哲學則需要通過理性的概念,邏輯的論證來闡明美好生活的發生機制。其相同的地方,都要通過具體生活中的個體面對生活的困境回答‘我接下來應該干什么’來‘構建一種理想的生活’。”他以阿乙先生的小說《模范青年》為例,闡述了文學所呈現的追求理想生活的沖動,與倫理學所探究的內容是一致的。

      文學是否承擔道德教化功能?作家鄧安慶認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常要面臨道德困境的抉擇,他們可能并沒有過系統的理論思考,但會依據生活的經驗和日常的智慧對愈合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做出自己的自由選擇,文學家則傾向于揭示生活的困境,包括抉擇時的困惑和不知所措,而不能為此提供解決方案。”作家阿乙表示,哲學倫理學為社會生活構建規范框架,而文學則更多的是對這種規范框架下的生活做出情感上的呼應,有哀嘆也有共鳴,卻并不具有直接教化的功能,但最高層次的文學作品應能觸及哲學思辨的深邃層面,以具象形式傳達深刻思想。

      閱讀倫理學,過上一種理性生活

      面對新技術的發展浪潮,文學和哲學未來的發展會遇到哪些機遇和困境?作家阿乙從自身經歷出發,認為當代的文學創作和傳播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文學出版會成為一種小眾形式。作家鄧安慶從寫作的角度出發,認為AI寫作在不斷學習之后會誕生出非常有獨特性的作品,而閱讀真正有文學性的內容也會成為一種小眾方式。鄧安慶教授則表示,AI寫作決定不了文學和哲學的生態,它可以寫出一篇沒有見解的好公文,卻無法進行原創性的寫作,尤其無法表達出人類生活的深層的荒誕性,人們終將回歸具有原創性的、更具思考性的閱讀。

      普通人為什么要讀倫理學?面對讀者的提問,鄧安慶教授指出,身處不斷變化的時代,如果要真正地過上一種有理性的生活,避免生活上出現太多變故,以及面對變故時的手足無措,就需要一種哲學思維。

      “從碎片化的閱讀中人們無法獲得知識更無法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只有哲學才能教會人們面對生活困惑時該如何思考。倫理學直接面對生活,涉及人與人之間存在關系、情感關系和錯綜復雜的關系,倫理學致力于從這些關系中發現美好生活的發生機制,將這種發生機制提升到道義原則,就是倫理學承擔的使命。” 鄧安慶教授總結了從古至今西方倫理的三大原則:正義、愛和自由。他認為,人們可以按照這三種倫理原則指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