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二次元谷子店開進中信書店上海首家主題店,百新書局包羅藝術展播客等業態 厚植城市文化生態,“書店+”有何新入口
      來源:文匯報 | 許旸  2024年09月03日07:28

      福州路老字號百新書局時髦煥新。中信書店動漫主題餐廳吸引coser齊聚。(均書店供圖)制圖:李潔

      “吃谷”風潮刮進實體書店,中信書店上海首家主題店首度引入二次元品牌谷知谷知,為漫迷們辟出體驗新空間,吸引了不少周邊高校社團coser(指“動漫角色扮演者”)打卡相約主題餐廳。飄散著百年墨香的福州路書香一條街“長”出新樣本——百新書局時髦煥新,集合藝術特展、音樂演奏、紙行、黑膠唱片、播客錄制等多元業態。

      近期上海新開一批實體書店,以各具特色的資源優勢,融入并厚植城市文化生態,力求打造有競爭力的書香商業新個體。畢竟,書店這門生意幾乎是業內公認“難念的經”,有創新萌芽的空間,也有開不下去的挑戰。若干閉店消息在書友圈傳開——開業近四年的梯書店,在其公眾號宣布“將在9月10日停止營業”,并把庫存設計打包成98元圖書文創盲盒售出;偉德路上國內唯一專賣推理題材的主題書店謎蕓館發出停業通知,預計10月底租約期滿之際歇業,作為店主的推理小說家時晨宣布將回歸作家身份。

      開開關關之間問號再度拋出——身處閱讀訴求日益細分、市場環境愈發多變的互聯網時代,“書店+”能否找到流量新入口?

      以文化生發和陪伴為核心

      基于互聯網基因的江灣里Meet678入駐了抖音等多家科技網絡公司,誕生于“技術綠洲中心”的中信書店,亮出“上海,儂好”文化服務主題,希望打造以文化生發和陪伴為核心的人文空間,深度參與城市書香運營,讓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共享思想與生活。

      書店里,多位出版人、學者、作家們走上臺講起開放麥,以脫口秀形式分享寫書、做書、讀書、賣書的趣事。“書店聚焦Z世代的文化喜好和生活習慣,為園區用戶提供探索知識、療愈心靈、鏈接彼此的場所,猶如‘微旅行’目的地。”中信書店首席內容官李楠告訴記者,這家書店基于書,精心策劃了小型書展、沙龍、分享會、市集、展映等,創造文化社交和精神滋養的場域“致敬海派文學——他們在上海寫作”上海主題書展、作家推薦的個性化書單、“在書中穿越多維上海”主題墻等,呈現了鮮明的海派策展線索。

      二層動漫主題店谷知谷知,是為動漫人群打造的一站式專屬綜合體驗空間,集合熱門IP周邊產品、精選國內外ACG圖書和IP主題餐廳,營造漫迷尋找同好的高黏度社區。二次元人群所說的“谷子”是商品goods的諧音,指動漫、游戲、偶像等版權作品衍生出的周邊。谷知谷知負責人劉旻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中信出版集團陸續推出了《幽游白書》《天官賜福》等國內外知名動漫圖書,線下空間有利于發揮IP的長尾效應,讓“賣書”與“吃谷”彼此導流,讓“網紅”產品盡可能“長紅”,二次元“流量”變“留量”。

      百年老字號時髦煥新

      如何更好以“留量”經濟留住更多口味多元刁鉆的市民讀者,是當下書店業面臨的命題。

      這也就不難理解約1200平方米的百新書局,極具設計感地分為“百物一新”“飽讀Bookstro”“飽讀書房”“匯豐紙行”“啼笑音緣”與“百新播客”六大空間,運用建筑空間語言的騰挪輾轉,傳遞藝術與美的信號。創立于1934年的老字號“匯豐紙行”曾一度以“紙張大王”美稱聞名上海,百新書局單獨設置展陳區域,保留了歷經幾十年的裁紙板,吸引了不少資深書蟲流連駐足。

      扎根于上海文化街的福州路,百新書局曾在此見證中國圖書出版業繁榮歷史。1912年書商徐鶴齡在此開設“百新書局”舊書攤。之后,書攤由其子徐少鶴、徐稚鶴兄弟接管經營而成為“百新書店”。售賣書籍與舊書租借之余,書店拓展印刷與圖書發行業務,如張恨水《啼笑因緣》、秦瘦鷗《秋海棠》、還珠樓主《蜀山劍俠新傳》等。因此,特設黑膠唱片區域的“啼笑音緣”命名,正是對《啼笑因緣》這段歷史的巧妙呼應與致敬。

      “希望給愛書人多幾個想來書店的理由,讓更多受眾提升逛書店的舒適指數與審美指數。”百新書局主理人陳心橋談到,百新書局立足本地文化,比如與《上海文學》期刊墻比鄰的一排排主打城市敘事的圖書,播客項目與社群運營打通線上線下。

      從新開書店的“花式加法”中不難發現,愛書懂書與開書店需多線并進,兼有商業敏銳與人文情懷。就像作家馬伯庸曾在謎蕓館墻上留下三個字留言“活下去”,但顯然“活下去”已是一些書店的“不能承受之重”。店主時晨曾坦言“自己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做生意的人”,“但考慮到國內沒有專業的推理類主題書店,所以才會去做,目前國內推理文化推廣,可能還真需要一家書店”。他觀察到,日本書店里推理小說很全面,而國內不少大型書店上架書只有東野圭吾的作品。“展陳不全面,更別談推薦本土原創作品了,數量少,且不會放在C位推薦。”他也期待時機合適“再續書店夢”。

      僅20平方米的梯書店,沒有顯眼招牌,有點像一個小小的街頭便利店。但不少書迷依然為它的謝幕感到惋惜。“10個人特別喜歡和10000個人覺得還行,我肯定選擇前者。”店長、書籍設計師周安迪的這番話或許透露了信號,書店如何在“大眾化”與“個性化”、在“有特色”和“有贏利點”間找到最大公約數,仍是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