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守護好講述好燦爛的文化遺產
      來源:文藝報 | 向云駒  2024年09月02日08:58

      今年7月下旬,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边@些重要論述,闡明了遺產傳承和利用的新時代新使命,展望了遺產保護領域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新格局,必將推動中國遺產保護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邁向新境界。

      文化遺產保護背后的豐富文明思考

      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是系統觀念影響下的“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的體現。這背后涉及豐富的文明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是中國遺產保護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繼續深化推進需要面對的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堅持系統觀念”,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種對系統思維的強調和強化,是對許多領域實現“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的改革與發展之后的理論概括。

      在文化遺產(包括自然遺產、記憶遺產、農業遺產等)領域,也鮮明而生動地展現出“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的歷史性變革的進程和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一系列深思熟慮、高瞻遠矚的重要部署和論述,前所未有地開辟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時代。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是系統觀念影響下的“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的體現。這背后涉及豐富的文明思考。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層次:

      1.文化遺產是文明的成果和結晶,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只有秉持包容精神,人類文明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只有交流互鑒,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并實現文明間的和諧。中國的世界遺產是中國文明的可視化形象和在地性標志,遺產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文明的具體體現。

      2.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6.大歷史觀、大文明觀下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體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方面,“兩創”體現在“三個活起來”和“四個好起來”。對于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三個“活起來”,即“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四個“好起來”,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揚好”。

      7.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拔拿髦馈笔撬枷胫篮臀乃囍赖慕Y合,彰顯著創造之美。中國從老莊到李杜,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戲曲和小說,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們要以“文明之美”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美美與共”。

      這些深刻論斷和戰略思想,本身也“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了我們的文明觀,建構了宏大而深遠的文明發展格局,為增強民族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擘畫了宏偉的藍圖。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遺產保護工作

      中國的世界遺產,重塑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明形象。基于這樣的豐富遺產,我們要積極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類文明在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個繁盛一時的“軸心時代”,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以他們超古邁今的思想,塑造了他們所在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也對整個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文藝復興和后來的啟蒙運動,深刻影響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20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成為中華民族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引擎。精神文明的生產必須深刻把握時代的本質,必須深刻理解特定歷史時期物質文明和物質生產的歷史形式。

      在以文明的角度論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關系時,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批評了俄國經濟學家施托爾希脫離一定的社會歷史形式抽象地一般地空談“文明”的“文明論”,是“‘文明’的空話”。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例如,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如果物質生產本身不從它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來看,那就不可能理解與它相適應的精神生產的特征以及這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從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見解。這一切都是由于‘文明’的空話而說的。其次,從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人們的國家制度和人們的精神方式由這兩者決定,因而人們的精神生產的性質也由這兩者決定?!币陨险摂鄰娬{了不同歷史時代的歷史規定性,反對空泛的“文明論”。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是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由此而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設和以文藝生產為中心的精神生產,必然需要更加豐富的維度和更加契合歷史變革、全面改革的時代動機。因此,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拔拿魇乾F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蔽覀兘裉斓臅r代,是站在輝煌的古代文明成就之上的時代,我們有責任也必須讓這個文明的輝煌繼續照亮新時代的文明傳承和發展,也有責任在“兩個結合”理論指導下使中華文明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古老文明注入嶄新的時代氣象,并且系統性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不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以內在的文明氣質推進文明形象的“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使二者相得益彰。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沒有文化自信就不會有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民族精神的主體性自覺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撐,它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強大的文明基因、深厚的文明滋養、豐盈的文明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呈現著各國文明的風采,保護世界遺產、弘揚世界遺產、傳承世界遺產,就是打開人類文明的廣闊空間,續寫人類文明輝煌燦爛的新篇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最龐大、最多樣的世界遺產。中國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數量,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位列前茅。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體量和數量更是全世界絕無僅有。它們與經史子集、各民族經典等一起支撐起中華文明的巍峨高峰。良渚文明進入世界遺產,使中華文明的5000多年歷史得到國際性確認;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進入世界遺產,彰顯了中國長線型遺產的豐富樣態;兵馬俑、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樂山大佛進入世界遺產,創造了體量最龐大的遺產紀錄;《格薩(斯)爾》《瑪納斯》《伊瑪堪》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或急需搶救保護項目),彰顯了中國史詩的風采。中國的世界遺產,重塑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明形象。中華文明是我國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總集成,是中華兒女共同創造和書寫的人類文明的絢麗篇章?;谶@樣的豐富遺產,我們要積極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是美麗中國的生態名片和生態文明的地標,它展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展開的是系統的協同推進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與成就,是古老的天人合一生態觀的現代實踐,是中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個側面和縮影。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書寫的深化,契合了美麗中國的生態轉型。從展示自然沉思之美的自然文學,到生態和地理游記文學,到記錄鄉愁的田園詩學,到反思和批判生態惡化的環境文學,再到目前方興未艾的生態文學……整合和升級自然書寫諸形態的生態文學是中國古代文明“萬物一體”“民胞物與”“天人合一”“天人和諧”“道法自然”的時代性闡釋,更是對當前世界面臨生態系統退化嚴峻形勢提出的緊迫課題的文學回答。這樣的生態文明觀必然是把人的“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之上”,也“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是追求人的尺度和任何一個種的尺度的統一的文學詩思。生態文學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為美麗中國建構新型的生態理想和文明內涵,使人和自然達到生命的體認和命運的同構,為新發展理念的生態意識提供文學的理解和表達,推動著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燦爛的文化遺產需要再講述、再闡釋

      我們要用文藝系統性重塑中華文明表達,整體性重構中華文明形象,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名列世界前茅,這為我們提供了文明敘事的便利和優勢

      《決定》聚焦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和目標。如今距離2035年實現文化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我們不僅要“十年磨一劍”地瞄定目標攻堅克難,也要用文化建設的辯證思維確定好發展路徑。新時代中國文藝應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力量,表征著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藝術高度和審美范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文化強國的目標等待著我們以更宏大的氣勢、更艱苦的付出、更杰出的創造,攀登文藝高峰。文化強國的基本內涵是內有強大文化張力、外樹高度文明形象。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戰略意義。

      偉大的中華文明是我們的傳統,也是中國影響力之源。針對人類文明新格局以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我們要用中國文藝,系統性重塑中華文明表達,整體性重構中華文明形象,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在這個過程中,把中國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展示出來,用好中華文明資源,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名列世界前茅,這為我們提供了文明敘事的便利和優勢。

      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我國活態性史詩《格薩(斯)爾》《瑪納斯》《伊瑪堪》分別列入名錄和亟需保護項目。這使我國成為史詩性項目進入世界名錄最多的國家。而且中國的史詩資源遠不止于此。中國各少數民族史詩數量達到千余部。在21世紀初還新發現一部反映苗族遠古歷史的英雄史詩《亞魯王》。中國史詩不僅總體數量驚人,而且單個史詩的體量之大也震驚世界?!陡袼_(斯)爾》的詩行達到100多萬行,比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史詩的總和還要長得多?!陡袼_(斯)爾》等依然還在民間傳唱,生生不息。當中國經由世界遺產名錄確認自己世界性的史詩文本和史詩傳統后,文學史詩性的多維度同時敞開。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與荷馬史詩、印度史詩并置于世界文學的輝煌篇章,強調中國人民是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民,“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他論述了中國的史詩時代和人民的史詩性創造,提出了“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的美學命題。他說:“在人民的壯闊奮斗中,隨處躍動著創造歷史的火熱篇章,匯聚起來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詩?!薄爸袊环κ吩姲愕膶嵺`,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這是時代對作家藝術家的召喚。

      中國青銅藝術也存在再定位再闡釋的問題。雖然安陽殷墟遺址及其甲骨文、青銅器等一起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出土的甲骨文名滿天下,但青銅器的名聲則稍有不及。事實證明這是被嚴重低估了的文明藝術,是我們對其進行系統性、整體性藝術釋讀滯后所致。安陽殷墟僅婦好墓就出土各種青銅器468件。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銅藝術1989年才面世,出土青銅器480多件。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四川三星堆青銅重大發現,最重要的發布是在1986年,以后陸續發掘至今未完,出土器物藝術想象之神奇,嘆為觀止,現正積極申報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云南晉寧帶祭祀場景的青銅貯貝、廣西與云南的銅鼓、湖北曾侯乙墓的青銅編鐘,無不驚絕世界。此外,山西、陜西、河北、湖南、山東等地還有不可勝數的青銅器出土。這是獨步世界的青銅文明,它的藝術造型、器具紋飾,琳瑯滿目、精妙絕倫。

      美國學者威爾·杜蘭特用畢生精力游歷世界,包括“花了8年時間,研究并親自到東方旅行”,用50多年時間,陸續寫作出版共計11巨卷、1500萬字的《文明的故事》(一譯《世界文明史》)。其中第一卷《東方的遺產》,出版于1935年。作者在論及中國古代文明時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判斷。他說:“銅器的鑄造和修飾成為中國最好的藝術之一。要對中國的銅器一一作介紹,需要42大冊才能說得清楚。最初的銅器是用作國家和家族祭典用的器皿,后來,演變成成千的各種不同的藝術品。中國的銅器之精美,只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堪與媲美,也許只有意大利畫家及雕刻家洛倫佐·吉貝爾蒂(Lorenzo Ghberti)為佛羅倫薩的洗禮堂所設計的那些‘天堂之門’,才能與之并駕齊驅?!薄疤焯弥T”(東門)是一件青銅平面高浮雕作品,它的杰出藝術成就曾令米開朗基羅驚嘆并深刻影響意大利文藝復興眾多偉大藝術家。中國著名學者李學勤也在他的《青銅器入門》一書中說:“古希臘的石雕藝術,其造詣是后人永遠無法超越的。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工藝,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杰出作品,同樣可稱是舉世無雙?!边@兩個判斷,是有世界藝術與文明比較視野的學術判斷。我們應該認真審視這些判斷,并且需要用有力的論證、精準的鑒賞、深入的解讀、藝術的闡釋和可信的比較來呈現青銅藝術的偉大成就。這將極大地豐富中國文明的世界美學高度的藝術價值與內涵。正在不斷“上新”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和尚待揭開面紗的安徽武王墩墓考古都在增添、展示著這種可能性。

      文明之美與文明交流互鑒

      呼應“一帶一路”倡議和文明互鑒的全球文明倡議,我們應將“文明之美”推向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高度,以“文明之美”推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

      呼應“一帶一路”倡議和文明互鑒的全球文明倡議,我們應將“文明之美”推向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高度。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在河南、陜西、甘肅、新疆等地有22處遺產點。它們是絲綢之路從開通、發展到繁榮、鼎盛時期的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典型代表,見證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貿往來、文化交融、科技交流,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價值,是中國最早參與推進全球化的歷史見證。

      “一帶一路”是當代中國連結世界的新紐帶、新橋梁、新渠道、新路徑,也是世界遺產復興、激活其文明功能,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展開開放的區域合作,維護和壯大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是當今世界文明互鑒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精神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和揭示了它的文明本質:“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笔嗄陙?,這一新時代的文明實踐與不同文明產生了積極的互動互鑒,具有深遠的世界性意義。如:“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薄昂霌P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薄爸袊M浴粠б宦贰癁殡p翼,同南亞國家一道實現騰飛?!薄啊粠б宦贰情_放的,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這些論述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文明關聯性,和它們共同的貫通古今中外、貫通世界各個地域各種文明各國人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揭示得淋漓盡致。

      借助“一帶一路”等平臺,加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可以延伸、擴展這些寶貴資源的價值和內涵,整合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網絡,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實現對古代文明“絲綢之路”當代性的“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這也是以“文明之美”推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杰出范例。

      (作者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