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直播間 | 于寫作中,和青年相遇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周茉  2024年08月30日13:56

      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對談現場(左起:賀嘉鈺、葉昕昀、徐剛、石一楓)

      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對談現場

      (左起:賀嘉鈺、葉昕昀、徐剛、石一楓)

      青年作為最具潛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主體,青年寫作正以蓬勃的姿態生長,新時代文學也對青年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月29日,在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邀請到京派作家代表石一楓,北師大文學創作方向博士生、青年作家葉昕昀,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青年評論家徐剛,以“青年寫作:身份、經驗、新變”為主題,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相聚而談,分享各自的文學經驗與文學生活,交流彼此對青年寫作的關注與思考。直播活動由青年學者、文學博士賀嘉鈺主持。

      開始寫作,需要理由嗎?

      高中時代石一楓在《北京文學》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上世紀90年代寫東西還用綠格稿紙,母親嫌他字不好看,又工整謄抄了一遍。石一楓覺得好像挺輕松就成為了作家,現在都還記得編輯老師對他說“要先好好念書,讀個大學”。后來很長時間,石一楓都沒再進行過文學創作,直到去《當代》雜志編輯部,才正式開始寫作之路。

      高中時代的練筆乃至對經典作品的大量閱讀已經讓他懂得,文學中沒有純粹的好人與壞人,所刻畫的就是人的復雜性,“什么人說什么話,應該怎么說,也是我從事文學工作以來一直在研究的問題?!?石一楓說。

      葉昕昀在國企工作過一段時間,2018年考上北師大研究生后才開始寫作。備受關注的中篇小說《孔雀》,最初寫于研一下學期,一個靈感迸發的夜晚,葉昕昀在自習室熬了一個通宵完成了小說的三分之一,直覺告訴她“這篇小說能成”,但是經驗不夠,寫到一半就停滯了,直到研二下學期才完成全部文本,刊發于《收獲》并賣出影視版權。

      如果說之前的練筆只是人生多一種可能的嘗試,在《孔雀》之后,葉昕昀逐漸明確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和方向,她同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孔雀》未必是我最好的一篇小說,但它確實為我帶來了很多東西,有收獲,有認可,也有支持我繼續往前走的勇氣和動力?!?/p>

      與文學相處的方式可以塑造生活,也塑造了一位青年評論家。徐剛讀博士期間,導師鼓勵他們多關注當下文化生態與發展,那時他就寫了不少影評和書評。后來到某單位做行政工作,年輕一腔熱血,發現還是離不開評論這個行當,老想對各種作品發言表態,通勤時間捧著手機在地鐵上寫短評。對徐剛來說,批評式的文章天然存在一個開放式場域,比學術論文更加靈活自由。

      青年寫作必有試錯過程,但也有重啟賽道的勇敢

      回望20多歲的自己,葉昕昀坦言更喜歡現在的自己。“現在的我更成熟,也更自洽,能夠平和而坦然地面對人生的很多事情。”最初寫小說時,葉昕昀不算開心,“很別扭,那時寫作是療愈創傷和疼痛的途徑,小說大部分是靠感情驅動完成”。

      最近她步入了新的創作階段,擁有了更加自覺的寫作意識。“我很感激那個稚嫩的時期,青年寫作似乎都有必經的試錯過程,找到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學世界是珍貴的禮物。”

      與葉昕昀不同,石一楓的早期創作就有不少長篇小說,用他的話說“自個兒琢磨,自個兒探索,野蠻生長”?;貞涀约旱那嗄陼r期,石一楓“總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研究喜歡的作家,寫作姿態、遣詞造句,總想形成自我風格,擁有清晰的辨識度。

      隨著年歲漸長,這種獨樹一幟的追求與勇氣似乎也漸漸歸于平靜,保守、踏實成為“成長”的代名詞?!昂芏鄷r候說話也會考慮再三,最后想算了吧。這樣真是好的變化嗎,也許也值得反思,”石一楓說。

      在徐剛看來,葉昕昀與石一楓正代表著青年作家兩種不同的起步方式,也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人生體驗。青年自帶光環,他們是明亮的、朝氣的、蓬勃而極具活力的。有時徐剛會想,如果自己年輕十歲,會做什么?縱觀文學史,先鋒派代表余華、蘇童、格非等作家,也是在年輕時期勇于嘗試,開創了新的文學賽道。

      “青年意味著賭注,也意味著重啟一條賽道的勇敢和決心。它需要自我能力的彰顯,也需要真正能閃光的鋒芒。” 徐剛感嘆。

      培育創新意識,更要培育創新能力

      創新一定是青年人的特質嗎?一定是考量青年寫作的必要元素嗎?對此石一楓略有疑問?!皠撔氯Q于一個人的眼界和經驗,取決于足夠豐厚的知識儲備、閱讀經驗甚至寫作訓練。創新不是表演出來的,也不是某種形式上的創新就有其價值。”

      石一楓談到,具體到某個題材,明白前人是如何處理的,寫情感關系,寫人生思考,是否能從舊生活中提煉新觀念,都是對青年作家的考驗。“創新不是頭腦一熱的荷爾蒙驅使,它需要嫻熟的技藝和深厚的人生積累?!?/p>

      對此徐剛也贊同,不同時代面對不同變革發展和歷史舊題,作家同時也是學習者,閱歷達到了,自然會生成新思想,有新體悟和新發現。創新未必是新人,有時候說不定是經驗豐富的長者。

      區分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是葉昕昀對目前寫作的清醒認知?!盁o論身處哪個時代,在哪個領域耕耘,都要清楚自己的坐標系。寫作也不僅限于對文學書籍的閱讀,哲學、歷史、社科各個方面都要有所涉獵。對自身能力有客觀認識,才能確認自己處于什么位置,想寫什么,能寫什么。”

      避免同質化,也是與自我抗爭

      石一楓曾參加過一場匿名寫作的活動,結果第一輪就被人認出來“慘遭淘汰”。由此他感慨寫作與別人不一樣容易,與自己不一樣難。所謂同質化傾向,實際受到很多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地域文化、人情風物,包括寫作者的自我成長等等。早期很長一段時間,他只能塑造“不太正經的知識分子”這一類人物形象,后來經過長久有意識的學習和訓練,才解決了小說中人物雷同這一大問題,寫出了不少讓人記憶猶新的文學角色。

      閱讀同齡人的作品,葉昕昀反而感到了豐富的精神世界?!懊總€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模式與情感投射也有差異?!比绻L久固定一種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囿于自我的小世界,就容易同質化。就她自己而言,目前對寫作有豐沛的探索欲,暫且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徐剛表示,文學批評領域也存在同質化現象。一是批評家隊伍近年來相對單一,多為高校學院派模式;二是個人原因影響,他以自己為例,面對不同作品,評論角度接近、長期以來批評風格難以突破等問題都形成了困擾。“無論文學寫作或者文學批評,倦怠感是人難以避免的狀態,需要不斷調整和點燃內在的激情,尋找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旅途,也有自己的文學之路。青年寫作應該有怎樣的文學抱負和責任意識?生活長青,寫作長新,無論怎樣的時代語境,對寫作保持熱誠,抱有敬畏,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們帶著使命感和獨到思考,接續走在文學之路,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