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他的成長,我的人生,程青非虛構作品《成長記》發布
      來源:澎湃新聞 | 高丹  2024年08月30日09:03

      近日,“他的成長,我的人生——《成長記》首發式”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北京圖書大廈有限公司承辦。作家、《成長記》作者程青,青年作家林特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就“成長”這一主題進行了分享。

      程青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長篇小說《盛宴》《 湖邊》《天使》《綠燈籠》《回聲》《最溫暖的寒夜》《發燒》《月亮上的家》等等,小說集《嵇康叔叔》《月色朦朧》《十周歲》,散文集《暗處的花朵》等。曾獲老舍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在《成長記》中,作為母親的程青記錄了兒子張弛從兩歲三個月到十四歲、初高中到清華預科、留學、畢業歸來的生活片段。這些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像舊相片一般珍貴、有趣,這本書不只是孩子的成長記錄,也是作者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逐漸在新的層面上認識了自我、孩子、母子關系、家庭關系、生命延續等在柴米油鹽的瑣細生活中不會想太多的問題,更加清晰地認識了“成長”這個概念: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其實也是跟著一起成長的。不總是父母在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同樣也在幫助父母成長。

      談及寫作《成長記》的緣起,程青表示,這本書就是記錄孩子的成長歷程,更主要的是記錄一個母親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感受。不同于解數學題般的小說創作,這種非虛構的寫作對她來說更加自然:“這本書里所有的事情都真實發生過,沒有那種特別刻意的東西,它更像生活本身。”

      “散文比小說更能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作者。如果說小說塑造出各種人物主角,散文其實塑造的是作者自己。”林特特表示,在《成長記》無數片段、無數機智的語言當中,她不僅看到了作者真實的一面,更多的是看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最令林特特印象深刻的是書的結尾,從孩子的童年到中年,如同一場演出結束:“我們誰不是在人生演一場?那就盡情地演,不管是母子關系、夫妻關系、同事關系,所有的關系都是成長。”

      韓敬群與讀者分享了蔣捷《虞美人·聽雨》和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兩首宋詞,并以此說明“成長”的過程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主題,也幾乎是一切文學作品的主題。在這本關于“成長”的書中,程青放下她作為大作家的架子,“她平實地記錄下她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他的調皮、他的可愛、他的有趣,他各種各樣的糗事、趣事”,因而《成長記》非常樸實、親切,也非常動人。

      由于自己成長于高壓環境之下,因此程青更希望孩子能過得輕松一些,她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發展,并盡力對他負責。“我沒有經過他的同意把他帶來這個五彩繽紛、卻也荊棘叢生的世界,我希望我有能力保護他,所以我也是不遺余力地給他創造好的環境。”同時,程青也鼓勵孩子遇到困難應該多和父母交流溝通,“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應該是值得信賴的。讓孩子少走彎路,這也是父母應該堅持給到孩子的”。

      林特特坦言,自己能走上寫作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和啟發;而父母對她的支持也影響了她如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無論做什么選擇,我的父母總是給我兜底的,我也一樣會給我的孩子兜底。但是我的成長經驗是,你一定要把你最擅長、最喜歡的事情,做到你能力范圍內的最好;而你不喜歡、但是必須去做的事,你要堅持做完。很多事情你要做到完美,但更多的事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韓敬群對這兩種教育理念都表示認同:“從大家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兩代女性有所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也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這兩個孩子面對的求學和擇業壓力是不一樣的。”每個時代有其不同的學習方式,每個家庭也有不同的情況,而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之間相扶相攜的感情、父親與兄弟姐妹間相互扶持的親情,以及父親克己奉公、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都是父母和家庭留給他的寶貴財富。

      提到對孩子的培養,作為一名作家,程青認為讓孩子學會寫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記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通過寫作把你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傳遞給別人。通過寫作和出版,你或許可以為那些處在艱難時刻、在摸黑走路的人點一盞燈,讓他們在微弱的光線下看見這個世界絢麗的一面,傳遞更多生活下去、并幫助他人的勇氣。寫作、或者說是書籍所傳遞的,不只知識,更重要的是由心到心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韓敬群認為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當下這個AI時代,培養孩子的紙質閱讀習慣以及書面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十分關鍵的:“人類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審美能力、共情能力,這些能力都是AI沒法取代的,而這正是文學、哲學,包括其他具有人類獨特思考和審美的領域所特別具有的優勢。不管將來從事什么職業,人文素養都是特別重要的。”

      在寫作《成長記》的過程中,程青更加清晰地認識了“成長”這個概念:不總是父母在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同樣也在幫助父母成長。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她意識到作為父母,要學會跟隨孩子的步伐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我不能讓孩子覺得我是個一無所知的人,這個念頭促使我讀更多的書、看更多的電影,走出去跟更加優秀的人學習,不要落后于時代太遠。這樣也讓孩子覺得你除了是一個媽媽之外,還是一個朋友。”

      林特特分享了兩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小事。一方面,操辦孩子生日會的經歷啟發她創作出關于職業女性將職場智慧帶到家庭的新書;另一方面,與孩子談論生死觀的過程也讓她不再害怕離別:“父母與孩子能成為一家人,是一種雙向選擇,這種血濃于水的關系與愛是永恒的。他讓我知道,相愛的人根本不會離開,這是孩子給我的,是一種共同成長。”

      韓敬群引用了《小王子》中“馴養”的概念,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因為緣分而形成聯系,這種聯系其實是一種互相“馴養”的關系,雙方都需要對這個關系負責。“‘馴養’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概念,實際上人和人之間,親人和親人之間,最要緊的是要建立聯系,我們建立了聯系,我們之間的關系才有意義。世間一切跟我們有緣相識相逢的人,就讓我們建立‘馴養’的關系,然后一起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