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娟董宇輝對談“尬”上熱搜,陳沖姜文老友難得同框聊文學 書業直播,何為“高質量對話”
      來源:文匯報 | 許旸  2024年08月30日08:01

      作家李娟一句“你記什么記,又不是開會”,差點“嗆”到了正低頭在小白板上記筆記的主播董宇輝,加上“娟姨”時不時的欲言又止和沉默思索,讓不少彈幕發出“是不是網卡了”的困惑。有網友統計,這場直播對談后半段,李娟7次催促“是不是結束了”,董宇輝以各種方式“找補”。

      相識多年的演員陳沖和導演姜文,首度在直播間同框對聊陳沖的首部隨筆集《貓魚》,有老友間“不見外”的插科打諢,也不乏突如其來的犀利發問。有聲音評價,“一個會提問的訪談者太重要了”“跳出常規套路的對話,更有驚喜感”……

      兩場火上熱搜的直播,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互文,恰是觀察當下書業直播生態的鮮活案例。究竟何為理想的“高質量對話”?網友刷直播聊書到底是圖個熱鬧還是要聽出干貨?書業對談如何接住直播間流量,促成對談嘉賓之間的高質量同頻共振,或許是更多從業者需在當下互聯網語境里思考的命題。

      7次想結束的“尬聊”,爭議背后折射新挑戰

      一個半小時直播賣出17萬冊《冬牧場》《阿勒泰的角落》等圖書。看上去“戰績”不錯,但本應火花四濺的對話并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尷尬感溢出屏幕。

      輿論爭議愈演愈烈,李娟甚至被動下場發聲為該場直播“挽尊”,但終究難以掩蓋尬聊本質——“不同頻”,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兩人底色、性情各異,難怪李娟也提到自己“多次感到即將失控,精力崩塌”。

      彈幕里議論紛紛,有的說李娟“真實不造作”“雖然尷尬了點,但也挺真實的。李娟老師緊張可以理解,那份純真和才華還是藏不住的。”有的則為董宇輝叫屈,這次采訪“有點吃力不討好”,還有網友看熱鬧不嫌事大,“文化人的標簽是不是要撕下來了”……不同于幾乎每天面對直播鏡頭的董宇輝,李娟在鏡頭中略顯緊繃局促,常常否定、糾正自己先前說過的部分內容。

      有觀眾想繼續聽李娟說某一個話題,但主播卻急于翻篇。比如,李娟講到高中時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回答不上來,把教材和理論原著都翻了個遍也沒找到答案,最后氣急敗壞地批評她:“學習不怎么樣,小聰明還挺多。”很多網友都會好奇,她究竟問了什么?但董宇輝依舊是結論模式:“你有一顆哲學家一樣敏銳的內心,你始終在通過否定來保持清醒。”進而滔滔不絕輸出他自己的哲學觀:一種希臘神話式的,西西弗斯的宿命感……各說各的的錯位感,也引發了網友吐槽。

      褒貶不一的評價背后,折射出包括董宇輝在內的頭部主播們所面臨的新挑戰——此前“一招鮮”式循循善誘小作文,并非萬能利器,面對不同風格的創作者和對談嘉賓,過度依賴單一的輸出模式,繼而期待受訪者按預想中的反應推進,可能是另一種惰性和風險。與此同時,直播間鏡頭又會進一步放大現場微妙的氣氛感,削弱了本能釋放更多信息與情感力量的可貴時刻。

      用戶胃口更刁?如何制造“熟悉中的陌生感”

      “問一下陳沖老師,你好好的,寫一本書干嘛呀?你能不寫嗎?”一開場,陳沖、姜文這對彼此欣賞的老友,拋出跨越12個時區的問號。姜文的突然“正式”,讓陳沖很不習慣,她大笑:“你為什么叫我老師?能不能叫我陳沖?”

      姜文調侃:“你這是已經達到成熟作家的寫作習慣了。”陳沖回應:“你認識我幾十年了,你知道我在生活中其實比較羞怯于表達情感。”他問:“你說你寫作的時候可以不知羞恥地來宣泄自己,你覺得那個是你嗎?”她答:“年紀越大,就越像自己。年紀大了,人好像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抵抗自己原來的樣子,或者才發現,沒有那么大的必要去遮掩自己。”緊接著她反問道:“姜文,說實話,我對你也非常好奇,因為你也很少暴露自己內心。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可能有過那么一兩次,我似乎能看到你深藏在內心的一瞥。”

      類似直擊心靈的對話,令人耳目一新。想象下,如果兩位對著陌生的采訪者,是否還能敞開心扉,如此放松“不忌憚”地拋球接球式對談。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話者,顯然會令直播效果增色。未來的書業直播間里,可能會迎來更多新鮮面孔與意想不到的搭檔組合,為口味愈發刁鉆的用戶制造更多“熟悉中的陌生感與驚喜感”。

      《貓魚》有著濃厚的個人回憶錄色彩,從文學與電影創作聊到種種人生感悟,兩位老友發現越老越活成自己,美麗要與殘酷并存,才有意義。陳沖直言,歲月留下的時間越來越短,因而更有寫作的緊迫感,“生命中真正能夠愛的人,不那么多。所有在書中描寫的這些人物,我都充滿了一種非常遺憾的、未能表達過的愛”。這也引發了留言區的陣陣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