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態度】(第六期) 聚焦青年寫作:呈現新質 迎向未來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4年08月30日07:39

      青春是生長的力量,生長伴隨新的狀態。新時代青年有新的精神、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蘊含新的經驗、新的情感,由此促生了更具開放性的書寫,也不斷拓展著文學的邊界,迎向前人所未見的未來。從初出茅廬到呈現新質的創作風貌,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年作家以其鮮活的藝術個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與之共振共鳴——由此我們看到,作為人才儲備與影響力傳播的重要陣地,文學報刊通過專欄、專刊、專號等專題內容呈現,多元平臺展示,活動拓展等方法路徑,成為見證文學青春足音的不容忽視的力量。

      本期“有態度”專欄邀請《文藝報》《收獲》《十月》《青年文學》《作品》《文學報》《星星》詩刊的主編、編輯或欄目主持人,由辦刊思路、欄目設置、內容運營、發現和培養青年作者等角度切入,分享對“青年寫作”話題各個側面的關注與思考。本欄特將本期內容做一匯編,方便讀者閱讀。

      ——欄目主持人:杜佳

      李曉晨|《文藝報》:新的青年力量正在崛起

      (點擊閱讀詳情)

      2019年7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文藝報》也將迎來70歲生日。這個月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新力量”青年專刊“橫空出世”,之所以說“橫空出世”,是因為第二天收到了太多反饋,很多讀者覺得這個專刊有些與眾不同……時日漸久,“新力量”的探索則更加理性、自覺,更加具有品牌意識。到今天,每月一期的“新力量”基本形成相對固定的內容板塊,重點作家推介、主題詞寫作、青年新作快評、青年文化現象探討。由此出發,我們希望既能呈現當代青年對時代的理解,對文學藝術的思考,也能發現正在崛起的青年創造力。

      余靜如|《收獲》:做“青年作家”的諍友

      (點擊閱讀詳情)

      《收獲》的“青年作家小說專輯”至今已經辦了十期,以后我們也會繼續辦下去。我們會盡量多刊發一些無名新人的優質作品,幫助他們走上文學的道路。《收獲》青年專號十年前曾刊登過作品的年輕作家,其中許多人已經成名,成為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代表作家,我們仍然關注他們的發展,但并不因此降低他們登上刊物的標準。我們希望《收獲》通過“青年作家小說專輯”這個欄目,能夠成為青年作家文學道路上一生的“諍友”。我們希望廣大讀者也同樣能夠成為《收獲》的“諍友”,我們需要交流、鼓勵、陪伴,也同樣需要真摯懇切的批評。

      江汀|《十月》:辨識青年作家“早期風格” 更新文學傳播媒介語法

      (點擊閱讀詳情)

      著名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曾總結分析了作家和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晚期風格”。而與之對應,在文學藝術創作規律中,其實也一直存在著同等重要、同樣鮮明的“早期風格”。進一步來看,我們也可以說,“晚期風格”的必要條件正是“早期風格”。因為當我們穿越層層歷史地表去認識一位作家的時候,就會發現,“早期風格”必定顯現了這位寫作者的“初心”。

      盡早辨識青年作家們的“早期風格”,正是文學期刊和文學編輯的重要職責。作為我國重要的大型文學期刊,《十月》雜志自1978年創刊以來,一直保持著重視青年寫作、推出青年作家的傳統。

      張菁|《青年文學》:立足精品,打造“青年”的文學高地

      (點擊閱讀詳情)

      每個人都在設計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生命,和更開闊的世界相契相連。我們欣喜地看到,青年作家們能夠主動把自己放入生活,全然體驗豐沛的情感、掙扎和磨難。他們在書寫中蘊含著自身的人生經驗、審美傾向和生命表達。在感受和理解中,探究深層原因,看到世界的模樣,尋求生命的真諦。《青年文學》愿意與青年一起,讓更多具有現代意識和審美的作品進入我們的視野,最終影響這個時代。

      王十月|《作品》:青年不是關鍵,新才是重點

      (點擊閱讀詳情)

      將《作品》雜志辦好,辦出影響力,躋身中國頂級文學期刊方陣,才是我堅定不移的,也是我最主要的目標,至于推出新人,是服務于這一目標的手段。我一直堅信,只有先將刊物辦出影響了,才有發現新人、扶持新人、引領文學新風氣的可能。否則,刊物不痛不癢、默默無聞,哪怕拿出一整期發某個人的作品,也不會引起關注,更不用說出圈。最后劇透一下,“超新星大爆炸”的備選者中,有一位62歲的退休警察,我們覺得他的作品具有我們所尋找與期待的“新”,他也正在準備作品,希望他頂住壓力,不要像我當年一樣,錯失機遇。

      袁歡|《文學報》:傾聽“新銳”表達,接通青年作家“打開時刻”

      (點擊閱讀詳情)

      過去的前輩作家們,喜歡將自己隱藏在作品之后,保持某種神秘感。如今青年作家的涌現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寫作者身上的幻彩人生,他們不再遮掩自己的偏好,他們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察,他們愿意打開自己聯結更多的人。或許他們的寫作依然還在起點,仍在勃發,但我們從這兩個欄目中,讓讀者看到了真誠可感的“同代作家”。當有讀者表示自己因為這些文字被理解、被共情時,我想,這就是誕生意義的閃光處,也是我們繼續與之同行的美好動力。

      任皓|《星星》:青春的火焰匯聚閃爍元宇宙

      (點擊閱讀詳情)

      “我們的名字是‘星星’,天上的星星,絕無兩顆完全相同的。人們喜愛火星、啟明星、北斗星、牛郎織女,也喜愛銀河里的小星和天邊的孤星。我們希望閃著各種不同光芒的星星都聚到這里來,交映成燦爛的奇景。”(引自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的《星星》征稿函)1957年1月1日,在中國西南,一顆屬于詩歌的星星升起,新中國第一本新詩刊物《星星》創刊了。1979年正式復刊之際,在復刊詞上有這樣三句話:“天上有三顆星星,一顆是青春,一顆是愛情,一顆就是詩歌。”對于青年詩人的挖掘與培養一直是《星星》詩刊60多年來的辦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