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堂“河東作家寫河東”的文化大課 ——《絳州澄泥硯》新書分享會側記
      來源:運城晚報 | 王捷  2024年08月29日08:20

      這是一部關于國家級非遺絳州澄泥硯的作品,一部關于一個家族文化執著的作品,一部河東作家扎根河東、聚焦河東的作品……8月25日,在運城市作家協會主辦的“河東作家寫河東”——李云峰《絳州澄泥硯》新書分享會上,來自運城市13縣(市、區)的作家及文學愛好者120余人齊聚一堂。透過該書作者李云峰、國家級非遺絳州澄泥硯傳承人藺濤、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藺霄麟的分享,大家進一步了解了這部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也更明確了“河東作家寫河東”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位作家對作品的傾心追求

      分享會上,李云峰首先和大家分享了關于《絳州澄泥硯》的創作機緣及架構過程。

      2019年絳州澄泥硯被列為“山西三寶”,應省作協邀約,他從“探秘中國澄泥硯之都”的角度出發,寫了一篇有關絳州澄泥硯的文章。在走訪的過程中,他發現一篇稿子不足以承載絳州澄泥硯豐富厚重的歷史,便萌生了用長篇記錄這段歷史的想法。最終,這部《絳州澄泥硯》順利通過審核,被列入“山西繁榮中長篇小說創作出版工程項目”、運城市委宣傳部“重點文藝扶持作品”。

      在走訪的過程中,李云峰不僅被盛于唐朝的絳州澄泥硯歷史深深吸引,更被藺永茂、藺濤、藺霄麟三代人的執著與堅守所折服,被他們近40年潛心研制、利用汾河兩岸的千年澄泥燒制、使斷代300余年的稀世國寶重新華彩面世的事跡所感動。

      為此,李云峰多次走訪藺氏三代人,不斷搜集相關資料,構思框架,耗時5年,數易其稿,最終完成了這部20余萬言的皇皇巨著。

      一個家族三代人的文化傳承

      “把‘認準一件事,咬緊牙關做下去’當成一種修行。”這是藺濤在父親藺永茂身上體悟到的最深感觸。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300余年的絳州澄泥硯,如今能成為國家級非遺,離不開藺氏三代人的努力。20世紀80年代,藺永茂潛心搜集資料,向老師傅請教,不斷鉆研燒造技法,與兒子藺濤一起讓這一技藝重現,其背后的艱辛一言難盡。2013年,藺濤辭去正式工作,全身心投入絳州澄泥硯的制作中。

      對藺霄麟而言,小時候經??锤赣H藺濤揉泥、裝窯、燒窯、出窯的身影,如今仍歷歷在目。父親給他最大的啟迪就是“堅守”。長大后,他跟隨父親的腳步投身澄泥硯制作,父親的辛苦如今也成了他的日常。

      在國外進修陶瓷工藝的藺霄麟,畢業后將學到的設計理念帶了回來,融入到絳州澄泥硯的創作中。他希望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年輕化的設計理念,讓絳州澄泥硯展現不一樣的風彩。日前,他的作品《日月同輝硯》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也讓大家看到絳州澄泥硯在新時代與世界接軌的耀眼光芒。

      堅守,保護,傳承,發展。一家三代人對非遺技藝和非遺文化的執著,讓歷史名硯絳州澄泥硯盛世重輝。

      一部“河東作家寫河東”的范本

      在新書分享會上,李云峰還結合自己的經歷,同大家分享了文學創作經驗。他說,河東歷史文化厚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資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本土作家,深挖河東文化資源,扎扎實實寫家鄉、寫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寫出代表河東的文學精品是時代賦予他們的光榮使命。

      在寫本土風物時,要注意細節、故事、人物?,F場感最重要,一定要深入現場調研走訪;主人公所說的,往往都是作者需要的;一筆帶過的一些細節,反而可能是最感動人的,這就需要作家敏銳地去捕捉、去發現,在文學表達上細膩地呈現。同時,不能忘記對史料的汲取和學習,邊學邊記,在創作中將史料與現場感受融合拉通。

      真誠的分享讓臺下的作家感動不已。作家李立欣表示,這本書以敘事散文的口吻講述了當代平凡人的不平凡努力,既是文化傳承史,也是家史,更是一個時代的創業史。作家王慧表示,這本書是為心有家國、傳承有方的藺氏三代人的字字臻萃,令人感動、感佩、感念,更讓人看到了中華民族可貴的文化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85歲高齡的藺永茂老先生讀完該書后還寫了讀書筆記,稱《絳州澄泥硯》“錯綜復雜的材料、關系,梳理得既順又簡潔”“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也是一部呈現絳州澄泥硯科技之著作”。

      李云峰最后說,希望這部作品不僅是作家之間的交流分享,更重要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運城非遺文化開發、保護、傳承的新路徑,絳州澄泥硯就是在不斷的摸索中為大家找尋一條新路。

      《絳州澄泥硯》這部作品既是對國家級非遺技藝絳州澄泥硯和藺氏三代工匠精神的再現,也彰顯了文學作品在當下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內涵讓其充滿生命力,也為未來“河東作家寫河東”提供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