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葉兆言新作書寫平民生活史:不同作家眼中有不同的人世間
      來源:紅星新聞 | 毛渝川 任宏偉  2024年08月27日08:21

      “這是我真正看家的書”,近日,葉兆言新作《璩家花園》在譯林出版社出版,小說以南京“璩家花園”兩個平民家庭、三代人的生活軌跡為敘事主線,書寫共和國七十余載平民生活史。葉兆言表示,他將自己半生的親歷、三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對文學的不懈探索融合在這部小說里。

      一部“七十年余中國百姓生活史”

      小說里,璩家花園是南京城南的一座老宅院。從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對外開放到下海經商、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璩家花園目睹了主人公璩天井及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點滴生活和命運起伏,堪稱一部“七十年余中國百姓生活史”。

      “《璩家花園》是我現有十四部長篇小說中體量最大、故事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葉兆言說,“很多人以為我只寫民國,我一直蠢蠢欲動要寫當代生活,現在終于寫了。”

      全書十二章,故事在各個標志性的時間段之間穿插講述,以工人、保姆、教師、買賣人、警察、知識分子等組成市井生活群像,葉兆言以說書人的口吻,帶讀者穿梭在七十年大歷史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用小切口敘事喚起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

      葉兆言也將自己半生的親歷、三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對文學的不懈探索融合在這部小說里。他表示:“這部小說與我以往的小說最大的不同,是過去很多經驗和想法,都是通過閱讀才獲得,它們可能會更客觀,《璩家花園》則更主觀,有太多的親歷,有太多身邊所發生的往事。在寫作的時候,這些人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邊。很顯然,我正在和自己及同代人對話。”

      “化真實為真實”的寫法

      葉兆言提到他的寫法是“化真實為真實”:“小說開頭1970年,落實政策一次性補發了7000塊錢工資,這就是我們家的事情,我父親去領,背了一書包錢回來。再比如,1954年俄語班開課,形勢所需,一群英語特別好的人趕快學俄語。我在我祖父(葉圣陶)這一代人的生活里經常看到俄文和英文字典,他們通過這種辦法來學俄文。”

      據介紹,小說最初的書名是《縫紉機,蝴蝶牌》,葉兆言認為這是父輩的記憶,“對于父母一代,縫紉機是一個很重要的物件,它曾經是中國婦女很重要的陪嫁”。

      葉兆言也將自己四年的鉗工經歷融入了主人公璩天井這個角色中。璩天井一生都在工廠里做鉗工。“我當年是個機修工,我一個特別好的師兄弟,他對一個女孩有了興趣,我看著他從不敢追求,到追求,到追求成,然后結婚。結婚以后住在十幾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太太后來去世了,他又幫著女兒帶小孩,小孩越來越大,不需要他了,他回到過去生活的房子里面。幾十年以后回到過去的生活,我們可能覺得非常難,他很坦然。”這個真實事件成為《璩家花園》的人物故事主線。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人世間”

      有讀者將《璩家花園》與《人世間》類比,葉兆言的看法是,“我承認我寫的也是人世間,不同的作家眼中是不同的人世間。這是一本闡釋時代和人的關系的書,人是渺小的,時代是偉大的,(但)渺小和偉大都是相對的。”

      璩天井是個像“阿甘”一樣的傻小子,雖是主角卻一事無成,沒有享受任何主角光環,“書里許許多多的真人真事,唯獨天井是理想化的,我對他充滿愛。”葉兆言說,“他做鉗工做了一輩子,愛一個女孩愛了一輩子。他懦弱不重要,他不成功也不重要,他的愛有著落,他是最幸福的。”

      “《人世間》是可說的,這部小說更多是不可說的。”小說設置了一些懸置留白的空間,葉兆言認為,那些沒交代結局的故事,不知道結局就對了,“好多東西我自己沒搞明白,不是我沒搞明白,是歷史也搞不明白。我想描寫時代記憶,真相如何不重要。”

      葉兆言認為,這部小說是面向未來的,“我想把這本書留給女兒。希望有一天她會為此驕傲,自己的父親竟然寫了這樣的一本書。”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安放自己及同代人七十年間的沉浮起落:“小說中照例會有很多痛,很多苦澀,很多不可言說,我無意展示它們,渲染它們,只是在輕輕地撫摸,帶著含笑的眼淚繼續寫。”

      圖據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