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立群:青少年如何理解“家國情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戴納 蔣肖斌  2024年08月23日08:15

      《中國脊梁》書封。東方出版社供圖

      “要讓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家國情懷’這一概念,必須依賴豐富的、生動可感的歷史細節,必須對歷史事件建立感性的認識。”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在最新版本的《中國脊梁》中,從專業歷史學者的角度還原歷史真實,解讀了華夏文明史中3000年來那些“國士巨匠”的一生作為,探討這些精神遺產如何影響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王立群說,此前他在參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及其他講演時,積累了大量令他內心觸動的內容,當他將這些文字匯集起來時,竟然發現,它們都指向同一個主題——中國脊梁。由此他聯想到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中寫道:“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圍繞這段文字,王立群講述了孟子、屈原、衛青、霍去病、李廣、蘇武、張騫、華佗、王安石、岳飛10位圣賢、英雄,解讀了他們如何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脊梁”精神。王立群希望,青少年讀者們能夠通過這些故事,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美好品質。

      《中國脊梁》一書中的漢朝人物故事,源自《史記》中的“列傳”。王立群與《史記》結緣頗深,研讀《史記》長達58年。

      王立群表示,秦皇漢武雖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時代,但他們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以及對外政策,仍然對現代中國產生深遠影響。始于秦始皇的大一統理念,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而漢武帝時期開拓的遼闊疆域、文官制度以及推崇的儒家文化,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便是今天中國人的頭腦和生活中,還沉淀著儒家的種種因子。漢武帝的軍事策略不僅注重實戰效果,更重視戰略部署和長遠規劃,這些都與現代大國發展的戰略思維有著相通之處。”王立群說。

      在以概括性敘述為主的歷史教科書中,蘇武牧羊的故事往往只有寥寥數語的介紹。然而,在《中國脊梁》一書中,“蘇武:一個不屈的脊梁”這一章節詳細地描繪了蘇武的生活與經歷。

      書中講述了蘇武出使之前的職務、出使匈奴的歷史背景,還探討了當時的漢匈關系,以及蘇武無辜卷入匈奴內部謀反事件的始末,包括他被審判、衛律逼降和李陵勸降的全過程。此外還描述了蘇武回國后經歷的三件大事,以及歷代文人墨客對他的贊頌。這些詳盡的敘述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了蘇武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

      《中國脊梁》一書在“一位青年的強國夢”這一章節中,詳細講述了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27歲的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始西行的經歷。王立群梳理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終點,開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張騫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王立群總結,書中人物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歷史,用自己的智慧啟迪了民眾,用自己的脊梁撐起了民族的脊梁。他們書寫激蕩人心、澤被后世的傳奇史詩,也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歷史的書卷在不斷翻動,時代在不斷前進,中國脊梁的具體形象也不斷在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其精神是不變的。“中國脊梁”不僅指歷史上英勇奮斗的人們,更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文化符號,象征著堅忍不拔、為國奉獻的精神品質。

      王立群希望,《中國脊梁》能夠作為青少年學習歷史的輔助教材,激發他們對于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