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現代小說化讀》:拆解文學經典創作要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張鵬禹  2024年08月22日08:45

      王鼎鈞的《現代小說化讀》不是理論著作,也不是文章作法、創作指南一類的書,而是一部文體獨特的名作鑒賞讀本。作者在38個章節中,以沈從文《菜園》、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朱自清《笑的歷史》、老舍《一封家信》、巴金《啞了的三角琴》等現代文學佳作為聚焦點,談短篇小說的材料組織、謀篇布局、人物設計、主題深化、文體選擇、對話鍛造等寫作技巧,并從典型文本延伸開來,旁征博引中外作品乃至作者本人的創作,圍繞某一問題講深講透。

      在王鼎鈞看來,創作與寫作不同,“創作”是無中生有,沒有范文樣本,創作者需要獨辟蹊徑;“寫作”是有中生無,以范文樣本為教材,可以教也可以學。因此,《現代小說化讀》旨在通過剖析作者精心挑選的這些范本,向讀者傳遞可教可學的寫作技巧。但這本書不是那種模版化、套路式的寫作指南,它的主體部分是對現代小說佳作的“化讀”。所謂“化”既取“涵化”之意,講求讀通讀透,又包含“轉化”“變化”之意,注重活學活用。比如講蕭紅的《手》意在闡發如何抓住“一語”而抓住小說的題眼和中心。《手》的主人公是一個染坊里的女孩子,手顏色的變化揭示出她命運的經緯。作者接著講了3個故事,一是一位三朝老臣與漢武帝的故事,二是西方一位黑人校長的故事,三是作者自己編的一個小故事,都是《手》的變體,最終引發關于小說如何書寫命運的思考。作者寫道:“我們出生為人,發現這個世界沒有為我們的成長發展做好準備,缺少某些有利的條件,反而有一些障礙擺在那里,我們既沒有依靠,又受到限制,這種感覺叫作命運。”命運是這種“限制感”的客體化,“它仿佛站在人物的對立面,有意志,有行為,對寫小說有幫助”。

      在對經典名作的拆解中,王鼎鈞著重分析了壓縮、拉長、放大、堆高等寫作技巧。在談到“壓縮”時,他認為,短篇小說的壓縮,不是把長篇剪短,也不是從長篇中摘出一段,而是采用另一種構造——“橫斷面”的寫法。他以郭沫若《歧路》為例,分析小說“故事的時間”雖然只有一天,但是把10年“生活的時間”盤繞鑲嵌在這一天里,形成了年輪一樣的結構。在談到“拉長”時,作者以王任叔《疲憊者》為例,認為這種“由根到梢”像竹節一樣的小說,既可以在末尾延長它的“尾”,也可以在中間延長它的“節”,擴充小說的細節和容量?!胺糯蟆笨雌饋砗汀袄L”有相似之處,實則不然。前者指程度的提升,后者指新質的增加。作者以彭慧《巧鳳家媽》為例,分析了小說主人公從在田里勞動到進別人家幫工,再到女兒被日軍炸死后投身滇緬鐵路修筑工作、參與抗戰的故事中,多處用到的“放大”技巧。作者還大量援引余光中詩對六朝詩句意境的拓展,陽關古琴曲對王維《陽關三疊》主題的深化等“放大”的實例。在作者看來,小說創作中的“堆高”是作家的必備技能,它指小說沖突的加劇、意義的深化、意蘊的提升。在講黎烈文的《決裂》時,作者分析了小說如何通過父子沖突的激化而實現題材堆高,接著用坊間流傳、書報刊載和歷史書中的幾個故事進一步闡明“堆高”的效果——“有學問的人常說量變質變,拉長、堆高都是量變,悲劇變喜劇、喜劇變悲劇是質變。”悲喜劇之間的轉化,往往就是通過這些寫作技巧實現的。

      閱讀《現代小說化讀》,仿佛進入一片故事的天地,宛如徜徉在文學史的海洋。其間,作者充滿洞見的觀點時時浮現,語言卻毫無學院派的晦澀。比如談對話,“寫對話不是試場考卷,不要教科書那樣的答案,它需要機智,或者幽默,或者模糊,或者誤會,或者不相干,還記得嗎?為什么‘孔雀東南飛’?因為‘西北有高樓’。”又如談小說家成長的幾個階段,“起初,他學魯迅,也很像魯迅,這是‘他法’;后來他又去學別人,學了這個又學那個,這叫‘共法’;最后形成獨有的風格,叫作‘我法’?!痹偃缰v小說中的“法”,“‘法’指小說人物用以排除障礙、達到目的之有效手段……‘法’是小說情節極能引起讀者興味的部分,如果‘法’不足觀,小說往往因之乏善可陳?!庇绕渚实氖?,書中在化讀經典文本后往往有生動的寫作示例,比如第36章,在分析小仲馬《鴿子的懸賞》如何通過對話把過去的事烘托出來之后,接著放上作家自己寫的一段對話,凸顯中西語境的差異;第23章結尾,貼上一則作者從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放大而成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有老人,沒有你的父母;有炊煙,沒有你的食物;有學校,沒有你的同學;有教堂,沒有你的菩薩”的句子,令人印象深刻。

      王鼎鈞具有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語文教育家三重身份。因此《現代小說化讀》一書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文體風格,首先圍繞典型文本進行講評,提煉出作品可資借鑒的突出特點,之后闡發這一寫作特點的技巧性,并援引多樣化的文學文本進行發散或深化。用論者李昕在該書序言中的話說,即“模式演示法”。熟讀此書可以激發文學愛好者的寫作沖動,更能讓我們對寫作的關隘有更透徹的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