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名刊編輯熱議:期刊的傳播力、感染力與引領力
      來源:花城出版社 | 王錚鍇  2024年08月22日14:06

      8月17日,由《花城》雜志和《當代》雜志主辦的“重塑文學期刊傳播力與引領力——全國名刊編輯交流會”在廣州的花城文學院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共28個文學名刊的編輯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在當今的環境下,文學期刊如何調整策略、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傳播力與引領力,更有效地將優秀文學作品與讀者聯系起來。

      參與此次交流會的嘉賓均來自國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期刊,包括《作家》主編宗仁發、《南方文壇》原主編張燕玲、《小說選刊》主編徐坤、《十月》主編陳東捷和執行主編季亞婭、《鐘山》主編賈夢瑋、《當代》主編徐晨亮、《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新華文摘》文藝作品主編梁彬、長江文藝雜志社副主編喻向午、《小說月報》《科幻立方》執行主編徐福偉、《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長城》主編李秀龍、《山花》主編李寂蕩、《湖南文學》主編沈念和事業部主任劉威、《文學港》主編雷默、《上海文學》執行主編崔欣、《芙蓉》副社長兼副主編湯亞竹、《綠洲》執行主編劉永濤、《百花洲》執行主編朱強、《中篇小說選刊》副主編廖偉、《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紅巖》編輯部主任吳佳駿、《作品》社長兼總編王十月、《廣州文藝》主編張鴻、《特區文學》主編朱鐵軍。

      東道主《花城》雜志主編張懿、《隨筆》雜志主編劉永光和執行主編祝曉風帶領編輯團隊參加了活動。

      在交流會現場入口,主辦方設置了特別的展示架,上面是各文學名刊的創刊號封面,包括此次的主辦方《花城》和《隨筆》,以及《人民文學》《當代》《十月》《鐘山》《長江文藝》《南方文壇》《小說月報》等兄弟雜志。眾多期刊編輯在展示架前留影,回憶刊物多年以來的發展足跡。

      在會上,特邀主持人、《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介紹,此次活動是借《花城》雜志創刊45周年暨第八屆《花城》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辦之際,邀請全國各地文學期刊界同仁就文學期刊的未來展開探討。文學期刊該如何更充分地利用新的傳播媒介為文學賦能?如何激活優秀文學作品自身具有的藝術感染力與潛在能量?如何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下,提升文學期刊對于創作、閱讀乃至文學生活的引領力?此次交流會上各家期刊都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張懿表示,大量的文學雜志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創刊,一直走到今天,眾多同仁的到來,為廣東的期刊界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今天各期刊的編輯代表聚集在這里,既是為了分享以往的辦刊經驗和榮光,更是為了打造新時代優秀期刊的編輯隊伍,共同探討文學期刊在新時代的發展和創新。張懿認為,過去文學期刊的閱讀方式相對單一,而現在讀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閱讀器等各種方式獲取內容,媒介形式也有視頻、音頻、網頁等等。媒介改變了讀者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文學期刊編輯的工作方式,文學期刊需要早新的平臺、新的空間上找回讀者。近年來,《人民文學》《收獲》《十月》《花城》《小說月報》等期刊已經開展了大量新的探索,編輯的工作已不限于紙刊,而是在各網絡平臺投入了特別多的力量。

      宗仁發認為,期刊仍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并會繼續產生其特有的作用。他引述英國同行的觀點,認為紙媒是一種自主性的閱讀,對于喜歡自主閱讀的人來說,紙媒仍是首選的方式。期刊不必過度悲觀。此外,文學期刊還擁有原創性優勢和現場的優勢。文學期刊是創作的第一現場,這個性質一直沒有改變,對于青年作家的成長來說,文學期刊也十分重要。目前中國文學期刊的使命,是尋找偉大的作家,尋找偉大的作品,尋找偉大的民族精神。

      在張燕玲看來,當下文學已經泛化,我們把文學理解成一種行動和實踐,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對文學、文學性有新的開放性理解。張燕玲以《花城》雜志的品牌欄目《花城關注》,與今年火爆出圈的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為例,分析了《花城》開放進取的文學理念。“他們充分尋求各種文化互鑒的通道和手段,與各種文學門類多項賦能,比如李娟的熱點就是其中一個期刊傳播力和引領力成功的范式。”張燕玲認為《花城》以自己獨特的時代表達,以及表達方式的現代性,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學新風。

      《小說選刊》主編徐坤對文學期刊的內容抱有十足的信心,認為文學期刊上的作家是沒有問題的,內容也沒有問題,關鍵在于現在的經營和傳播。徐坤舉了《人民文學》與“與輝同行”合作的例子,認為在嚴峻的傳媒環境下,應找到文學期刊新的增長點。

      陳東捷認為,文學期刊在新時代背景下,雖然面臨著市場化、數字化及新媒體等多重挑戰,但其原創性和專業性的核心價值依然重要。他指出,文學期刊不應再追求大眾化閱讀年代的輝煌,而應專注于小眾化、專業化的深度閱讀,通過內容創新、文體革新和漢語表達的探索,激發讀者的參與感和共鳴,使得文學期刊能夠在特定讀者群體中保持其獨特魅力和影響力。

      賈夢瑋強調,文學期刊作為時代精神的反映者,承擔著反映中國人真實精神狀態和支持漢語言發展的責任。他認為,文學期刊在面對新媒體沖擊時,應堅守文學的核心價值,不因迎合市場而妥協。同時,期刊編輯需有擔當,通過優秀作品來引領社會思潮,促進文化進步。在傳播策略上,應注重精準定位,確保文學內容以最合適的方式傳遞給目標讀者。

      陳濤認為,文學期刊應主動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在傳播手段上,文學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多渠道推廣和互動,增強與讀者的聯系。同時,期刊還需關注當下社會熱點,使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而提升期刊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最后,陳濤還分享了《人民文學》和“與輝同行”合作的成功經驗。

      除戰略性的辦刊思路外,各家刊物還從各自的探索實踐出發,分享了很多擴大傳播力的具體方法。喻向午強調渠道對于刊物的作用,在網絡時代也需要把握住網絡的渠道。徐福偉也持相似的觀點,據徐福偉介紹,《小說月報》很早就開始布局網絡平臺,并且在2022年開通B站賬號,2023年入駐小紅書,并且成功接住了演員于適的部分話題流量。李寂蕩介紹,《山花》與西安電影制片廠簽署了戰略協議,每期推薦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的小說。季亞婭介紹,《十月》新創一本子刊,采用了新媒體號先行的方式,預先積累了一批線上的讀者,內容與紙刊拉開差距,待刊物出版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讀者基礎。另外《十月》也參加了“做書”公眾號舉辦的圖書市集,以當下年輕人中間流行的方式銷售過刊,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長達近3個小時的交流會上,與會的20多位嘉賓先后發表觀點,探討了文學期刊的文化功用、社會定位、發展走向等議題,并分享了各自近幾年在選題、媒介等方面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