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上的笑臉》:在“咀嚼痛苦”中徹悟人生
一
這是一本追憶的書,一本悼亡的書;這是一本情感熾熱的書,一本思索冷峻的書。這本書是小開本,用的是輕型紙,拿在手里很輕;這本書浸滿淚水和心血,捧在手上很重。
這是一個父親為女兒寫的一本特殊傳記。傳記的主人公喬喬,從出生到離去,在這個世界只駐留了28年。這本傳記的結構十分獨特:將女兒的離去作為全書的一條中軸線,前半段集中而詳細地描述了喬喬從報告病情直至被病魔吞噬的全過程,行文緊促,環環相扣。這是父親對愛女人生最后階段的實錄,也是全書最為驚心動魄的篇章。而中軸線的后半段,文筆的節奏逐步放緩,思緒倒流,往事歷歷。作者通過女兒的日記本、照相冊、手機留言等等,喚醒對她生平的點滴記憶;又在追憶中,倒推出女兒的短暫人生,一個個生活細節,閃跳于書頁之間:從出生到記事,從小學到中學,從少年時遠赴異鄉求學,到學業有成,成為父母的驕傲……一個鮮活真實、有血有肉的女孩形象,就這樣活現在讀者面前。
文學作品的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就是細節。像這樣的細節,令我讀罷怦然心動:“媽媽每次問你感覺如何,你總是回答沒事,但你臉上痛苦的表情卻是無法遮掩的。媽媽好幾次控制不住眼淚,倒是你來安慰她‘媽媽你又哭了,你答應過不哭的’。”
這是一個意志力何等堅強的女孩啊!讀到此處,潸然淚下。死神可以奪去喬喬的生命,卻無法讓一個倔強的靈魂向命運屈服——彭程用一系列可見的細節,將女兒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讀者在扼腕痛惜之余,也會對這個不幸凋謝的美麗生命由衷地稱許和欽敬。
二
這是一位父親的心靈自述。從書的第一頁起,作者就在反思,就在自責:為什么會這樣?天地不公,何以把災難降臨到最無辜的孩子身上?我們做錯了什么?如果我們這樣做,或者那樣做,會不會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每一次反問,都是在自己的心靈上捅刀;每一次自責,都是在內心深處的刀口上撒鹽;每一次回答,都是在凝聚自己全部的生命能量,為難以排解的積郁和悲哀尋求宣泄的出口,以求自救和自贖。這是一位父親最為痛苦的寫作過程,是對剛剛掙脫的苦難深淵的再次投入,是對身心劇痛的重新體味,是對永失所愛的無盡挽歌。讀著這樣的文字,你的心臟如同被一只巨手緊緊攥住,隱痛,進而刺痛,直至痛徹肝膽,幾至窒息。
作者說:“沒有人愿意反復咀嚼苦難。”可是,他在說這番話的時候,不正在“咀嚼苦難”嗎?單憑他在書中如同用手術刀一般地剖析自心,這樣的勇氣就足以令人欽佩。天下難寫是人心。一個作家也許很善于描寫人物的心理,但那多是寫“他者”的。如今,面對人類尚且無力降服的病魔,他寫的是自己的震驚、慌亂、無助和絕望,寫的是作為父親的自責、自悔、自怨自艾,寫的是一個普通男人的情感脆弱和內心恍惚,寫的是對自己一時閃過雜念的自我審判……總之,在苦難面前,他并不掩飾自己的“弱者”心態,而是以纖細入微的筆法,“真實不虛”(《心經》中語)地袒露給讀者。那種赤裸裸的真實,那種以超常的控制力壓抑著的如潮翻卷的情感,那種夜靜更深時節一個心力交瘁的男人無聲的悲泣……讀之令人心碎。
我曾看到過一方篆刻,印文是“敞開心扉給人看”。我覺得,這句話應該轉贈給彭程——“敞開心扉”何其不易?作為文人,當其秉筆為文之時,誰能完全避免半緘其口、諱過飾非?誰能在時過境遷之后,依然率真而坦蕩地直面自己的軟弱,直書自己的愧疚?誰能勇于把全部痛楚、不幸、悔恨乃至“罪責”,像個男子漢那樣一肩擔荷?誰能把自己的錐心之痛毫無保留地鏤刻在自己的筆尖和心頭,任人觀照、聽憑指摘……
我可以斷言:上述所說諸項,彭程在這本書中都做到了——他以示弱的方式,袒露內心的強大;他以自責的心態,展現承擔的勇敢;他以追悔的文字,升華對人生的感悟;他以理性的思索,駕馭奔突恣肆的感情;他以踉蹌的步履,踽踽獨行在曠野無人的小徑,卻為讀者留下了一行行清晰清寂清透的“屐痕”,化作為后來者標示路向的“路標”……能做到這些的人,就是卓爾不群,就是勇毅剛勁,就是人格之高標,就是超越苦難、徹悟人生。
三
這是寫給所有父母的警示讀本。我們總愛說這樣一句話:“許多東西,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貴。”可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復述這句話時,其實大多并未參悟真正的“失去”意味著什么。
彭程是真正懂得“失去”的含義的——當他眼睜睜地看著愛女使勁牽著他的手,一步步走向無底的深淵,他想拯救她、想拽住她、想留下她,卻無能為力,那種痛苦和無奈,無疑是常人難以體會到的。因此,當他含悲忍淚把彼時彼刻的內心感受和痛定思痛的人生感悟一一鋪展在字里行間時,實際上就如同向世上所有同齡人和同行者,樹起了一個醒目的警示牌。他以親身經歷昭告世人:什么才是最值得珍視的,什么才是最需要呵護的;什么才是具有人生價值的寶貴東西,什么只是無足輕重的虛幻追求;或許,你在尋常日子里無比看重的東西,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而你在危難之際最急需的東西,卻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倏然失落了……
當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細品此書時,你會不時與那些閃爍著人生智慧的感悟箴言不期而遇,一讀眼亮,二品心悟,三思豁然。像這樣的句子:“回憶往事是一種折磨,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生命仿佛依然還在。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我樂此不疲。憑借回憶,我就可以把過去一年多的日子重新再過一遍。雖然這仿佛將尚未結痂的傷口再次撕開,是痛苦的重溫,但仍然有一種慰藉,勝過那種空空落落,無所依傍的感覺……”
彭程不愧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筆下流出的文字,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這使得作品在文學性和藝術性上,也達到了非同尋常的高度。在這本無意以華美文字來裝飾悲苦的著作中,他卻展現出獨特的散文氣格——以淡得不能再淡的文字,描繪濃得不能再濃的親情。
在我參與編輯的《中國副刊》公眾號上,曾先期推送過彭程此書的后記《天堂一定很美》。我在轉發時,曾寫下這樣一段推介語:“這篇文章具有金子般的屬性,但光彩內斂,濃情淡寫,本是悼亡懷女之文,卻以文學評論家的視角,評點中外作家的共情之作,其學術性源自對人生哲學的深思默想,細思更加體悟到作者包容天地、涵蓋生死的大情懷。奇文共欣賞,余韻無絕期……”
謹以這段話,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