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肖勤:誰馴養了莫青平
      來源:《北京文學》 | 肖勤  2024年08月20日20:30

      《北京文學》用稿標準一向很高,一個年輕作家的作品能得到編輯部的青睞,真是文學之幸。我不大會寫評論,只會寫一點讀后感,常常是人家想表達的A,我看到的是B,想到的是C,這讓被我寫讀后感的朋友心生恐懼,怕我跑不見,也怕自己的作品跑不見。正好,這個小說合我的胃口,因為里面的“莫青平”不見了。

      隨著年輕一代作家的不斷融入,傳統文學的格局在悄然發生著新的變化,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以更加逼真的狀況強勢回歸,又賦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當AI寫作、AI寫歌、AI繪畫軟件走入我們的生活,世界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飛速變化。未來已來,我們卻沒有準備好如何走向未來,就像科技和情感,總是在我們還沒準備好時它就來了;就像小說寫到一半,突然筆鋒一轉,溫柔暖心的戀人莫青平不見了,等找到時才發現,莫青平竟然是一個智能機器人。

      小說最開始的語言并不驚艷,細看則有一種平鋪直敘的懶散,充滿年輕人獨有的叩問、反思、質疑和淡白色憂傷——莫青平不見了,“一個人怎么會莫名其妙消失?”“任何人與人的關系都是未知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斷建立關系,以對抗時間的虛無和生活的瑣碎。”這些話很簡單,卻帶著極深的哲理和思考,讓我想起了《小王子》里面小狐貍說的那段話——“朋友需要建立關系,你要是馴養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了,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馴養”需要愛與陪伴、需要付出。小說里的主人公曾經患得患失地愛過一個男人顧遠方,卻因為她的不信任而丟失了對方。莫青平的出現則讓她安心,“日復一日,莫青平都這樣陪著我,滿眼笑意地聽我說話,溫柔耐心地陪我做任何事……是的,安心。莫青平像一把熨斗,燙平了我所有的恐懼、難過和不安。”小說要是寫到這里結束就沒意思了,所以作者讓莫青平消失,然后去找。當“我”找到莫青平,知道它是一個機器人時,“我”離開了它,然后“踩著莫青平在我生活里留下的一個個空洞走回了最開始的地方”。

      最開始的地方在哪里,小說沒有給讀者答案,李夢云這個小說到底要講什么,我也不敢說我看明白了。這一回不是我把別人的小說弄丟了跑不見了,而是小說它自己跑不見了,年輕作家的勇氣和不確定性給這篇小說蒙上了一層面紗,面紗下層層疊疊全是探索和迷茫,主人翁在小說中留下一個問題——“當人與物無限接近的時候,人何以為人?物何以為物?如果我們不斷努力,是為了讓人更不愿意與人為伍,那人類的最終出路在哪里?”

      我想,作者真正要問的并不是字面上的問題。最近流行一個詞,叫“附近的消失”。科技能讓我們對廣袤的世界和宇宙無所不知,卻讓我們對身邊的溫度、人、細節視若無睹。我們寧愿在精神世界里馴養一個虛無的莫青平,以期待與之建立關系,獲取愛與溫暖、安全,卻不曾在現實世界里把信任和踏實交給一個實實在在的顧遠方。當我們不斷努力逃離人群和自己,把一個夢交給虛無的空間時,我們也正走向虛無。

      小說主人公說,她會一直找,找到莫青平。其實,真實的世界里沒有顧遠方,也沒有莫青平,只有“我”和“尋找”本身,這或許才是最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