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鄉村振興看紫陽” ——陜西省作協主題調研采訪采風活動側記
      來源:文學陝軍(微信公眾號) |   2024年08月20日08:18

      近日,陜西省作家協會組織開展了“鄉村振興看紫陽”主題調研采訪采風系列活動。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單紅帶領作家、評論家及省作協機關干部先后深入紫陽縣毛壩鎮、煥古鎮、蒿坪鎮,實地了解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多維度、多角度感受“新時代山鄉巨變”。

      8月13日上午,采風團來到紫陽縣毛壩鎮染溝村。沿路可見省作協為染溝村捐建的176盞路燈,實現了村組主干道路全覆蓋,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

      首先采風團來到省作協幫扶援建的染溝村香椿加工廠。因為香椿加工受時令限制,為了提高利用率,工廠充分利用生產線,在香椿農閑時,將當地的野油菜加工為酸菜。漫山遍野無人問津的野油菜,如今變為了“致富菜”,開拓出了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同樣無人問津的河邊鵝卵石,作家宋寧剛如獲至寶,撿拾了半袋子。“億萬年時間里它們也許在等我”,他將在石頭的紋路里,找尋漢江的歷史。

      隨后走進毛壩鎮艾草加工廠,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生產各類艾草產品。采風團觀摩艾制品加工生產線,了解到工廠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為800余戶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發展農業合作社,在紫陽縣各鎮發展3000余畝種植基地,帶動艾草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毛壩人民最大的特點是變劣勢為優勢”,作家呂志軍說,毛壩鎮的變化帶給他新的寫作啟示,在關注鄉村圖景外,更要關注鄉土背后的人,關注個體命運所寄寓的時代性。

      采風團來到位于毛壩鎮中心的任河片區區域性鄉賢館,在這里洽談生成了多批鄉賢主導的產業、公益項目,匯賢聚力,充分發揮出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智庫作用。評論家孫新峰說,“來到實地采訪,才能理解為什么紫陽作家的作品中,會產生那么多向內心詰問,超越生死,直接指向生存之上的詩思,那是地方文化給予的深度和厚度。”

      8月13日下午,采風團來到被譽為“貢茶古鎮”的煥古鎮。煥古鎮原名“宦姑灘”,因教百姓種植貢茶“鳳凰茶”的宦姑而揚名。煥古鎮大力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巧打“孝義文化研學牌”,也帶旺了餐飲、民宿產業發展。采訪團參觀了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展室、鄉賢館、家風文化展覽館,感受“孝義文化”。在“7·18”抗洪搶險展覽館,大家被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中英勇救災的人民英雄所感動。“以鄉土作為切入點去深入中國社會內部”,評論家熊英琴在采風以及與當地作家交流中,感知到包孕其中、未來不熄的冉冉愿望,她談到,鄉土文學之所以被賦予重要義涵,正在于故鄉書寫對每一個作家起步的必然性。

      傍晚清風穿過宦姑灘古渡口,向野而生。古渡口石崖中慢慢風化的《義渡碑》碑文,被改編為實景劇《義渡風云》,正在古鎮上演。采風團了解了道光年間鄉賢能人王氏夫婦堅持義渡,造福桑梓的故事。“宦姑灘,煥古鎮,多么妙的地名,仿佛天然就是古風懸疑類型小說的故事背景地,具有前世今生般的宿命感。”網絡作家楚清認真記錄村居建筑特點與渡口風浪細節,對于如何推進文旅融合,有了更深的思考。散文家祁云枝,既是草木的研究員,也是草木的書寫者,她經常遍訪全國,尋找古樹。而在煥古鎮,她與一棵千年黃連木邂逅,為“秦嶺中的樹”專欄寫作積累了寶貴素材。

      8月14日上午,采風團來到蒿坪鎮,一條小河穿鎮而過。受限于“兩山夾一川”的地理條件,蒿坪鎮因地制宜,連片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體系,一條觀光步道將“一河兩岸五村”緊密串聯。采風團第一站到達蒿坪村千畝茶海。采風團了解到,蒿坪村與改革村聯合打造連片茶園,采取“村集體經濟+農戶+基地”模式,以精細化管理促進茶葉增產、茶農增收。茶海浩渺,人行草木間。被朋友們戲稱為“草木系詩人”的龍少,不斷被鳥鳴、流云、不起眼的花草吸引,“它們不單單是具體的事物本身,它們帶我尋找語言的大海和高山。”

      茶園盡頭與百畝荷塘相連。在陜南名菜“紫陽蒸盆子”食材中,蓮藕至關重要。蒿坪鎮打破村域界限,在改革、金石、平川等村規劃建設了富硒九孔蓮藕種植示范區。經營主體直接同鎮內農家樂簽訂采購合同,成為了高品質原材料供應基地。蒿坪鎮以打造“紫陽味道”特色品牌為目標,配套發展農家樂集群。沿河向下,采風團來到了處在“紫陽味道”項目核心區的金石村。近年來,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餐飲、民宿、農產品加工坊如雨后春筍般生長,集群的農家小院盤活了村里產業鏈。評論家陳啊妮談到,未來的鄉土建設會更多發展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包含無限的豐富性復雜性與可能性,鄉土寫作任重道遠,需要以更大的創造力,為新的生存狀態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