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沈俊峰:挖掘觸動人心的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鄭欣宜 周偉  2024年08月20日08:00

      沈俊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出版散文集、長篇小說《讓時光樸素》《影子燈》《在城里放羊》《在時光中流浪》《鄧稼先:功勛澤人間》《桂花王》等,曾獲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中國報人散文獎、安徽省政府文學獎等。

      沈俊峰至今仍清晰記得17歲暑假時,那個被文學俘獲心靈的下午:夕陽下的河灘上,望著青山、流水和悠閑啃草的水牛,把手中的《小說月報》細細看完,沉浸于一個情感藝術的動人世界,有一種靈魂受到洗禮的愉悅。

      “文學給了我一個放飛的通道,讓生命的火苗蓬勃燃燒。”幾十年過去,沈俊峰一直追尋著心中的那個文學夢,“這是宿命,無法拒絕的緣。愛上文學那一天,便注定一生相隨”。

      受傷的心易被文學俘虜,也能達到治愈的功效

      沈俊峰出生于安徽潁州,自幼跟隨支援三線建設的父母到大別山生活,在軍工廠“散養”長大。上山砍柴,下河抓魚,薅草喂兔,養雞鴨鵝,和小伙伴去河灘上摔跤,看水牛吃草……在他眼里,大山里的童年生活雖豐富多彩,卻唯獨缺少書籍的滋養,是一片“文化沙漠”。

      小學四年級時,沈俊峰在父親的書箱中翻找到一本作家峻青的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只讀了幾句便被深深吸引,不禁一口氣讀完,如癡如醉。在精神養料相對匱乏的童年時代,這本難得的小說便成了他與文學最初的接觸。

      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那時沈俊峰的理想還是成為一名軍工廠的工人,“看著一輛輛解放卡車蒙著油布從廠里駛出,非常有成就感”。1979年初中畢業后,他卻陰差陽錯進入了縣師范學校,理想受挫,情緒不免為之低落。

      1980年暑假,沈俊峰偶然從鄰居手中借到一本《小說月報》,立刻被其中的一篇小說《手杖》深深打動,他用一個下午讀完了整本雜志。“我至今仍然固執地認為,受傷的心易被文學俘虜,也能達到治愈的功效。”沈俊峰說,“那是無比奇妙的感受和體驗,從此像是被人牽了魂,千方百計尋覓可讀的文學作品,有了精神陪伴和寄托,不再孤獨”。

      開學后,沈俊峰發現班上有同學在寫小說,也有了創作的沖動,這一寫,便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那時,他們的班級還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創辦起一本文學刊物,起名為《學步》。

      之后的兩年里,沈俊峰如饑似渴地閱讀、寫作,文學的種子在內心扎根發芽,茁壯生長。一個模糊的文學夢,在此刻開始逐漸成形。

      夢想是一輩子的事,再不圓夢就晚了

      畢業后,沈俊峰被分配到一家軍工廠的子弟學校教書。20世紀80年代,扎根在偏遠的小山溝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但他仍執著地堅守著那零星可以捕捉的文學火光。這一時期,他還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文學青年一同創立了小南岳文學社。在沈俊峰看來,此時他仍在學步、摸索的路上,“發表過零零星星的文字,卻始終沒有捅破那層紙”。

      1991年,沈俊峰調入合肥,一年后考入一家生活類期刊社做編輯記者。2005年,他進入《中國紀檢監察報》,一做就是11年。其間,他采訪過大量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工作忙碌,任務繁重,“新聞與文學兩種語境始終在我的腦海里廝殺糾纏,混戰不休。”多年的文學夢被他深埋于心,卻從未放下,“我知道,夢想是一輩子的事。我總覺得自己是站在文學的河邊上,總有一天會讓自己徹底‘濕鞋’”。

      2016年春,53歲的沈俊峰作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十分大膽的決定:從現有崗位辭職,去魯迅文學院高研班進修。有人覺得他過于“一根筋”,放下了工作去追夢,但沈俊峰非常堅定:人生唯有一次,再不圓夢就晚了。

      在魯迅文學院4個月的進修生活,終于填滿了沈俊峰內心那塊一直空著的拼圖,“仿佛任督二脈被打通,一下找到了那種文學的感覺”。走出魯迅文學院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種放飛的輕松,“從此可以一心一意圓夢了,我為夢想而活”。

      文學如同浩瀚宇宙,越是向深處探索,越能切身感受到它的無邊無際。于是,沈俊峰“清空”自己,一點點地補充文學營養,不斷找尋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與創作方向。對他而言,這是一個“痛苦”的挑戰過程,但他喜歡這種狀態,“這是一種翻天覆地的改變,甚至于重塑我的人格。”

      目光向下、筆尖向下,為時代而寫作

      近幾年,沈俊峰以幾乎每年出一本書的速度進行著創作,陸續出版了散文集《讓時光樸素》《在城里放羊》《影子燈》,長篇紀實文學《鄧稼先:功勛澤人間》、長篇小說《桂花王》等。

      沈俊峰感嘆,現在的生活“比上班時累多了,從早到晚就是寫作這一件事情”,但他樂在其中。在沈俊峰看來,寫作是自我傾訴的好方式,能把內心體驗變成一種生命姿態,“現在,讀書寫作已成為了一種生命狀態,無法割舍”。

      近30年的編輯記者生涯,使沈俊峰擁有了敏捷的思維與銳利的雙眼,一片葉的枯黃,一滴水的墜落,一個眼神的回眸,甚至是一個流星劃過,都能讓他感受到其中的非凡意境。從大山走向城市,他以文字回望一路上的人物與風景。從散文到小說,他筆下的人與事,脫胎于平凡,淬煉自生活,眾生百態下,有觸動人心的力量隱藏于文字的脈絡深處。

      “目光向下、筆尖向下”,這是沈俊峰在第五屆中國報人散文獎上的獲獎感言,也是他一直以來在創作中的不變堅持。落筆前,他總要先問自己:這個作品能給讀者什么?“如果僅僅是為稿費或虛名,我寧愿不寫。生命不能被世俗淺薄地耗費。”

      對于文學和文字,沈俊峰始終懷抱著一種敬畏,他不愿稱自己為作家,而是謙虛地自稱“寫作者”。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寫作者,要有慈悲和悲憫之心,有著太陽一般的透亮,還應該關注當下、反映社會現實,寫出社會現實的真實底色和精神內涵。“這個時代需要有姿態、有思想、有靈魂、有信仰的好作品,這種需要,其實就是有良知的作家自覺的社會責任。”

      沈俊峰認為,寫作就是生活,一個寫作者要會生活,因為生活的態度往往決定著文字表達的高度。理想、追求、品格、慈悲心、悲憫情懷,一個人有了這些,自然而然就會關注社會現實,關注眾生。“作品中的‘我’,并非‘小我’‘自我’,而是‘大我’、社會的‘我’、典型的‘我’,賦予‘我’以社會意義,本身就是文學的升華、精神的升華。”大格局之下,從小處下筆,細微處涂抹,柔軟處工筆,挖掘觸動人心的力量,這就是沈俊峰的文學創作。文若其人,真實不虛。

      目前,沈俊峰正在籌備一部家族題材的長篇小說《半身佛》,未來,他還想以故鄉大別山作為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故事。“如果能夠回眸青春,我會安靜地、有條不紊地生活、讀書、思考、寫作,永遠往前看,然后,‘不有佳作,何伸雅懷?’”談起寫作,沈俊峰神采洋溢,那顆深愛著文學的心,永遠熱烈,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