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創意寫作:源自心靈原鄉新的審美需求與表達
      來源:《當代作家評論》 | 張國龍  2024年08月15日09:33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寫作學學科式微。原本屬于中文專業至關重要的學科門類,似乎一夜之間就從學科架構中消失了。大學的寫作教研室大多被撤銷,教寫作的教師紛紛轉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的考評機制制約了講授寫作的教師的個人發展。因為科研成果是考核高校教師的硬指標,但文學創作不能算作科研成果。而且,可以作為科研成果的有關寫作學的理論文章,既難寫,更難以發表。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寫作》,是碩果僅存的專門發表寫作學論文的期刊,但屬于非核心期刊,在科研考評體系中所占分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原因是,既有文藝學這種強勢學科對寫作學的通吃,又有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學科對寫作學的蠶食,寫作學自然淪為沒有學科背景的“四不像”學科。在文藝學的研究者的眼里,寫作不過是等同于修辭等的“小兒科”;在從事古典文學的研究者看來,寫作的基本規律、方法和技巧已屬常識;在從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者心目中,思潮研究、文學文化學研究等才是主流,而寫作技巧等不過是進入文學創作場域的低配。這就形成了誰都可以教寫作、誰都在教寫作的局面,教寫作的門檻似乎非常低。而且,別人“玩票”教寫作,有著強大的學科背景作為支撐。唯獨專事教寫作的教師,必須借助于各個學科的寫作資源,反倒成了“打醬油的”(1)。沒有了學科依傍的寫作學,存在的合法性自然就遭到了質疑,直至完全喪失了學科地位。頗為吊詭的是,似乎又是一夜之間,創意寫作出現在各大學院的中文學科體系里,不僅講授者趨之若鶩,還成為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一度被放棄的寫作學,一旦穿上了“創意”的馬甲,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對象。盡管創意寫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意寫作“為何”“何為”等最基本的問題并未厘清,但對于被放棄的寫作學來說,無疑就是還魂的仙丹、起死回生的圣手。毫無疑問,創意寫作方興未艾,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是,不管走了多遠,不能忘記出發的目的,我們需回到原點,深度思辨創意寫作的本體。首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回答創意寫作何以產生,與傳統的寫作有什么差異。如若沒有差異,創意寫作不過就是噱頭,甚至就是概念炒作。

      創意寫作概念源自美國。課程改革是美國創意寫作生發的內驅力,也是創意寫作的開端。具體說來,就是傳統修辭學與新興英語文學之間的博弈。直到19世紀后期,修辭學仍舊是大多數歐美國家正規教育的核心課程,主要講授希臘語和拉丁語語法、古典文學和邏輯等。當時,大多數高等院校沒有開設寫作或英語文學課程。創意寫作旨在沖破以修辭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的包圍,建立起以現代英語寫作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二者的差異在于,在修辭學課程中,讀寫教育的基礎是語言的應用和語法訓練。而注重自我表達,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核心教育理念。此乃讀寫教育向創意寫作教育轉向的關鍵因素,而新興的英語文學課程正好拓展了創意寫作空間(2)。

      何謂創意寫作?關鍵在于“創意”。創,即創造、創制、首創、開創,從無到有。意,即意思、愿望、觀念、想法。創意,即創造性的想法、構思。與創意寫作相匹配的英文詞語是creative writing。creative意即創造性的、有創造力的、有創意的、“、創新的、創造的、獨特性的,等等。creative writing 作為一個合成詞,其專有名詞屬性并不強。當然,不管是中文的創意寫作,還是英文的creative writing,皆指稱著文學創作。也就是說,創意寫作的核心就是文學創作。唯有視“獨特性”為至尊的文學創作,必須將“創意能力”拓展到極致,否則便難以成為“獨特的那一個”,就是平庸之作。此外,作為文學術語的創意寫作,還具有如下的審美內涵:其一,21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是科技進步的基點,創意是創新的先鋒。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創意能力的人才。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創意和創新,那么創意寫作就是助推第一生產力發展的那個支點。其二,因為科技日新月異更新知識體系便成為日常。學習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智慧,智慧離不開創意能力的提升。創意能力是天賦,但更需要系統訓練。創意寫作無疑是提升創意能力和拓展創新思維的助推器。其三,強調創意,強調寫作的原創性、獨特性、個人性(甚至是私人性)和不可復制性,試圖捕捉轉瞬即逝的感覺、靈感,將藝術生產的獨特性運用于人類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其四,作家成為講授的主角,而非沒有任何文學創作經驗的教師生硬講授創作原理。創意寫作不再紙上談兵,而是現身說法,自然更具有效性(3)。

      創意寫作何以在國內風生水起?主要說法有三:其一,文化產業化與文學數碼化導致影視得勢,而傳統的純文學失勢。影視是當下主流藝術樣式,“文學成為影視藝術的中介,以及其他文化藝術樣式的前文本”(4)。傳統的純文學不再一統當代文學的天下,文學創作不再是少數天賦作家的特權,而成為文學編輯、編劇、廣告策劃人、書評人、影評人和樂評人等的必備素養。因此,創意寫作既是大勢所趨,又是自救與革新。其二,改革開放催生了林林總總的創新焦慮。而且,構建中國夢必須運用新的文化言說方式和話語,以期實現文化傳播的有效性。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非常多……族群彌合、階層彌合、社區共治,等等。中國需要回答國家內部不同民族的不同訴求,融合各個階層、不同性別、不同地方的文化意志,爭取國民共識,塑造統一的大國意識形態……(并將這種)中國夢輸往海外,獲得世界性的認同”(5)。其三,傳統文學教育的含混與孱弱。長期以來,漢語言文學的學科架構導致語言與文學混為一談,即語言與文學“一鍋煮”。雖然二者是一體兩面,但確實有質的差別。這就導致了文學學科屬性出現偏差,重視“基礎類”“研究性”,忽視“藝術性”,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文學教育不僅僅應該教授語言修養、文體格式,更應該訓練個體表達和創造思維(‘自我詩化’)。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恰恰存在于語言之外,文學的本質是‘藝術’,不是‘語言+藝術’。文學教育應該獨立,應該回歸其藝術教育的學科本性。”(6)

      目前,學界更多是從外部尋找創意寫作生發的原因,或者說,著重探討的是外部推動力,而對于寫作內在需求關注得卻非常少。雖然強調創造性,但大多語焉不詳。至于為什么需要創新和創造,大多又循環論證,最終回到外部的需求上,即上述所謂的“文化層面”“國家層面”和“教育層面”需求,鮮有探討作為藝術創造活動的創意寫作,其內在的藝術需求究竟是怎樣的。藝術創造活動顯然源自異乎尋常的情感體驗、獨特的觀察力和強大的感受力,從而產生具有震撼性的生命體驗和審美觀照。這一切必然源自個人性、主觀性極強的審美沖動。事實上,一切都在發展,人亦是。人的內在需要,尤其是審美需求——自我心靈的充分釋放與闡釋,自我的追問與反思,自我的未來想象,以及諸多試圖擺脫的困厄和嘗試回答的詰問等,在過往的寫作中未能釋然,留有太多的處女地。或者說,舊有的審美經驗和表達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變化和需求,必然需要一種更為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即所謂新的創意,包括內容和形式。

      互聯網時代,信息高速路的無限聯通,日常生活全球化使廣袤的地球如同可以暢行的原鄉。因為高度的城市化,人們不得不適應生活的快節奏。信息潮涌,資訊鋪天蓋地,幾乎沒有了信息黑洞、死角。閱讀和寫作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顯而易見,并非正襟危坐讀紙質讀物才是閱讀,手機閱讀所能獲取的信息空前繁盛。寫作已經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傳播平臺,催生了全民皆可寫作的盛況。因此,曾經的所謂精英寫作不再為所欲為,必須接受更多具有相當審美水準的讀者的監督,甚至挑剔,必須窮盡一切創意能力,才可能贏得讀者認可。諸如經典長篇小說中出現的無節制的長達數十頁的心理獨白,巴爾扎克式事無巨細的寫實描寫,王子公主必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老套童話敘事模式等,顯然已無法滿足讀者的審美趣味。更何況,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當下人的情感體驗今非昔比,必然需要更為新鮮的藝術表達與之匹配。鑒于此,創意寫作并非天外來客,而是源自心靈原鄉的新的審美沖動——是不經意間的靈光乍現,是苦思冥想之后的幡然頓悟,是反抗循規蹈矩的藝術策略,是為一成不變的生活點染生機,是給瑣屑、平庸的人生注入一抹藝術的光亮。一句話,創意寫作是對傳統文學寫作的藝術表現的強化、深化和創新。

      既然創意寫作從本質上說是源自心靈原鄉的新的審美需求,那么我們是否具有創意獨具的審美感知、認知能力呢?今天,當我們面對浩瀚的藝術長河,驚嘆于古代的藝術瑰寶,不由得在前人的藝術創造能力面前自慚形穢,甚至發出了“我們的想象能力大不如前”的慨嘆。但這種厚古薄今完全沒有必要。一方面,這種評判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也就是說,我們把過往數千年的藝術創造成就與當下這個相當短促的時代相比,好比拳擊賽中的重量級與輕量級拳手在搏擊。另一方面,僅就想象力而言,初民時期,人類認知水平低下,無法解釋諸多自然現象,自然就用恢宏的想象力來彌補解釋、認知能力的不足。于是就產生了美妙的神話,以及令我們沉醉的具有樸拙之美的石刻、巖畫、雕刻、陶器等。隨著知識的積累,認知能力的增強,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神話等日漸祛魅,人們越來越現實,想象力似乎弱化了,審美的空間似乎也變得逼仄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二者其實難分伯仲,不過是審美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前者是創意的恣肆鋪陳,后者則是創意的巧妙點染。

      盡管不少論者慣于憂慮審美直覺可能隨著現代文明的演進而弱化,尤其是工業時代的來臨,人的異化導致了審美能力的退化,但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科技水平一直在進步。尤其是當下,當尖端科技將各種神話傳說變成了現實,將種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想象力顯然得到空前激發。諸如,人也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借助飛機、火箭等高科技工具,各種高科技美容術的出現確實可以延緩衰老,5G已經實現了曾經的幻想——“天涯若比鄰”。當人類文明整體發展,自然而然就拓展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隨著人類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人類的眼界和心界必然得到拓展。因為見多識廣,必然會激發出更大的想象能力。相反,鼠目寸光和坐井觀天,必然無法張開想象的翅膀。因此,我們不必厚古薄今。倘若任何一個時代的人能夠穿越到當下,一定會驚呼已經置身傳說中的殊方異域。

      當下,想象創意能力的整體提高,必然需要更為獨特、新穎的創意表達與之相匹配。畢竟,舊瓶確實無法裝新酒了。此外,就藝術門類內在的發展規律來說,舊有的藝術成果雖然璀璨,但不得不承認,囿于審美感知和認知能力的歷史局限,其發展肯定存在著諸多不足,必然沒有盡善盡美,仍舊需要用新瓶去裝舊酒。比如,現代小說的敘事技法比古典小說有所改進,僅就古典小說中出現了較多的補敘而言,就是敘事瑕疵,而現代小說家們早就將其規避;賀蘭山巖畫對線條的樸拙處理,反映出的是技藝(工具)的粗疏與不成熟(藝術家的工具相當于作家的技巧)。

      如今,紙媒的弱化,電視媒介的式微,新媒體(包括自媒體等)的風生水起,乃科技創意能力不斷提升之后的必然。媒介載體發生了巨變,自然需要承載更為適配的內容,需要更為新鮮的創意轉化。當碎片化閱讀、圖像化閱讀成為常態,傳統的表達方式必然被拋棄,必須翻新和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毫無疑問,圖像化閱讀更利于輸入和接受。盡管文字的表達魅力永遠不會被圖像掩蓋,但不得不承認,傳統的文字表達已經危機四伏,必須做出有創意的調整才能適者生存。當下,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空前的,但是,必然要求審美創新能力與之同步。而創意寫作恰好是提升審美創新能力的一種催化劑。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無創意必然死路一條,毫無勝算。創意寫作既是大勢所趨,又是適者生存,還是提升審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如果說創意寫作是為了呈現源自心靈原鄉的新的審美需求,轉換心靈原鄉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沖動,那么我們是否具有這樣的創意寫作(表達)能力?或者說,寫作的創意如何能夠實現呢?

      與厚古薄今相反,不少人不遺余力地夸耀,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似乎已經登峰造極。果真如此嗎?我以為,不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都還遠遠不夠,仍舊在路上。這并非是因為我們太過貪婪,并非是我們的欲望溝壑難以填平,而是我們受制于創造能力。我們仍舊被形形色色的現實困厄圍困著,身不由己。只有在災難面前,人類才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地軟弱無助。我們還在為生計艱難打拼,審美直覺早就被扔到了荒郊野嶺,更遑論審美的日常化和大眾化。也就是說,在創意的審美表達這條無極之路上,我們頂多才剛剛啟程。而且,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外在的掣肘我們暫時無法抗拒,只能選擇負重前行。我們必須發現苦難之中的詩意,必須找回沉睡于心靈原鄉中的審美直覺,用審美情懷來撫慰自己。如是,我們就可能擁有將所有的人間疾苦以及心靈的災難轉化成審美觀照對象的能力。這種詩意、詩性情懷的培育,自然離不開創意表達的滋養。

      如何才能讓寫作大眾化、日常化又不降低藝術品格?由此來看,創意寫作之路才剛剛起步。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下風生水起的創意寫作,本質上還是為少數人量身定制的。或者說,不過是培養種子選手或種子教師,寄望于這小眾中的小眾能夠將創意寫作的種子廣泛地播撒下去。當然,不管是傳統的寫作還是創意寫作,顯然都是追尋返回心靈原鄉的秘密路徑。當下,創意寫作面臨諸多窘境,但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內部“棄類成體”勢在必行,諸文類的分體是必然選擇。分體之后,各自按照自身的本質屬性去確立本體定位,才更具可操作性,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創意寫作從本質上說是重返心靈原鄉,對審美感知、認知進行創意藝術轉換。而窮盡傳統的文學創作的創意表達,無疑是創意寫作的根本。具體說來,創造性、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是創意寫作的靈魂。第一,是情感體驗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創意寫作是審美的藝術創造活動,審美主情,若未動情,自然就無所謂創意寫作。審美雖主情,但不能與思想性疏離,即審智。或者說,思想孱弱,情感必然就單薄;沒有被情感浸潤的思想,必然干枯而缺乏生機。既具有厚實的情感,又具有震撼的思想,必然是佳作。第二,獨特的觀察能力。創意寫作的情感體驗來自哪里?當然離不開獨特的觀察。無須贅言,但凡偉大的藝術家都在用心用情觀察。或者說,他們都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可以從事物的表象洞察本質,能從大眾習見或視而不見的事物中發現寶藏。這獨特的觀察能力(包括觀察視角)映照的就是驚人的創意能力,必然是生成藝術精品的不二選擇。第三,獨特的感受能力。盡管作家的觀察肯定是用心用情的,但觀察本身具有局限性,必須通過感受來彌補。觀察通常在外部用力,而體驗主要著眼于內部;觀察通常是平面的,只有感受才能沉潛于內部。然而,情感(情緒)最為復雜、微妙,往往難以觀察到,只能依賴于主體感受。第四,獨特的想象力。情感體驗離不開觀察,觀察的成效依賴于感受。觀察的客觀對象如果仍舊是客觀的存在,觀察到的客觀對象,必須成為主體感受的重心、焦點,才有可能成為文學藝術創造活動的源泉。客觀對象與主體感受越是緊密、親密,甚至合二為一,自然就越能促成文學藝術創造活動的狂歡。二者顯然不可能自發合體,而是需要媒介,需要一個兩頭通吃的中間人,那就是想象。想象通常通過虛擬、變形、位移、假定、揣測、移情等手段,打通主客體之間的情感聯接通道,從而實現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甚至是主客體不分,物我兩忘。第五,對于作家來說,藝術的觀察、感受、情感體驗和想象,最終都是為創作(表達)服務的。如果不能將獨特的觀察、感受、情感體驗和想象表達出來,作家的生命體驗依舊與普通人無異。因此,在創意寫作的五個環節中,表達無疑是驛站,既是終點又是新的起點。這里的表達,不談寫什么,只談怎么寫。因為時代在變化,新的寫作題材肯定會不斷涌現。因此,探討寫什么,意義不大。非要談,可以概括:為“寫別人寫不了的”和“寫別人寫不好的”。

      注釋:

      (1)(3)見張國龍:《何去何從的“寫作學”——兼談“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關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2)見劉衛東:《創意寫作基本理論問題》,第50-53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

      (4)(6)葛紅兵、許道軍:《中國創意寫作學學科建構論綱》,《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6期。

      (5)葛紅兵:《創意寫作學的學科定位》,《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