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七夕曬書,歲歲書香歲歲濃
      來源:光明日報 |   2024年08月12日07:49

      吉林長春,古籍修復師在觀察古籍書頁破損情況。新華社發

      北京市民在地壇書市挑選書籍。新華社發

      湖北省宣恩縣,學生在萬寨鄉伍家臺村的茶園棧道上集體誦讀經典。新華社發

      編者按

      今年8月10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不僅有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傳說,還有著文人墨客曬書的古老習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期我們走近文化學者、古籍修復師等,追溯七夕曬書習俗的起源,探尋曬書傳統在當代的文化價值。

      讓七夕曬書成為家庭讀書新儀式

      講述人:全國婦聯家庭親子閱讀推廣大使、北京市首屆金牌閱讀推廣人 李一慢

      【一線講述】

      葡萄藤下聽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是七夕節廣為人知的一個習俗。其實,除了尋找幸福、曬幸福,七夕節還有曬書的習俗。古人向來重視書籍的保存、收藏,也苦惱于以竹簡、宣紙為材質的書籍容易長蟲發霉,特別是在潮濕的雨季。記載周穆王駕八駿巡游天下的《穆天子傳》就有“天子東游,次于雀梁,曝蠹書于羽陵”的記載。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東漢時期就有了七月初七曬書的風俗。

      最近,北京持續的高溫和時不時地降雨,讓我家位于地下空間里的書房無比濕潤,有些書的書頁肉眼可見的“波瀾起伏”,有些書的封面軟塌塌的。這讓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古人伏天曬書的苦衷,也理解了七月初七曬書的“天時”。

      于是,我抓緊行動起來。我的“地下書房”天花板上有一扇大大的天窗,天窗下陽光照耀之處就是我的曬書地。我把《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李太白文集》等宣紙影印本脫了函套,讓它們躺在太陽下“曬肚子”。

      還在上高一的女兒早早為我的書房題寫了書齋名——不厭齋,名字源自我們一家人都喜愛的李白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們家曾特意安排了數次李白主題的研學,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智慧基因。其中一次就是去安徽宣城敬亭山,我們徜徉在“江南詩山”中,對“不厭”有了各自的理解。不厭意味著熱愛,而唯有熱愛才能讓自己成為一位終身閱讀者。

      熱愛讀書讓我成為一名作者,我為各有不同的龍九子各寫了一個與傳統文化有關聯的新故事;我還把帶著孩子們研學古代建筑的內容創作為《會講故事的建筑》一書,獲評為優秀科普作品。因為我們讀書、研學“兩不厭”,我把我家的經驗和收獲著述成書,命名為《走向遠方的家庭研學》。我們一家人自稱為“讀行俠”。在我心中,武俠小說中有武學高深、獨來獨往的俠客;在文化長河中也有像大禹、李白、蘇軾、徐霞客那樣“腳踏實地”行走千山萬水,閱讀自然、思考人生、書寫情懷的“讀行俠”,值得欽佩。

      “游中學,學中游”的閱讀、博覽和游歷、體驗,讓我們一家收獲了一種嶄新的親子、交互、提升的成長過程。這個“生活即教育”的過程需要儀式感,需要持續進行。在全民閱讀廣受重視的新時代,我們不妨讓七夕曬書成為家庭讀書的新儀式。陽光下的書會讓書架上的書、函套里的書、大人看的書,有機會成為手中的書、全家人都讀的書。

      曬書讓古籍更好存續

      講述人: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師 宋晶

      【一線講述】

      七夕,對于我們古籍修復師來說,不只是一個關于愛情、乞巧的節日,更是一個提倡古籍保護的日子。曬書的初衷主要在于防蟲防霉,偏向于古籍的預防性保護,而古籍修復工作是對已經出現問題的古籍進行修復處理,使它恢復到更好的狀態。可見,曬書和古籍修復就像是古籍保護的不同階段,但最終目的都是讓古籍可以更長久地存續下去。

      我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已有9年。在和古籍一次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我感悟到古籍的文化魅力,也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讓古籍重現光彩,使其所承載的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古籍修復工作有枯燥的一面,也有令人驚喜的一面。我曾經修復過一幅古畫,畫作濕潤之后,藍色背景下隱約顯現一些文字,但紙張干透以后,這些文字便悄然消失了。我當時整個人都“澎湃”了,感覺像穿越時空,回到了古時。正是一次次的怦然心動增加了我對保護古籍的責任感。

      日常生活中,書籍保護的核心是控制溫濕度。在七夕之際,我給大家“曬”出一些關于書籍保護的小竅門。首先,因為南方濕度較大,所以建議南方的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將書籍拿出來通風透氣,防止書籍生霉。這也正是七夕曬書習俗的原本含義。北方的朋友也不要受“曬書”字面意思的影響而將書籍放到陽臺上長期暴曬,因為紫外線會加速紙張的老化。同時,也不要將書籍放在暖氣片附近,因為溫度過高也會加速紙張的老化。其次,盡量不要將書籍摞得太高,因為書籍最下層會被壓得比較死,一旦發霉,書頁容易粘連在一起,造成書籍損壞。再次,對有一些單頁的古籍或者單頁的大幅面作品,盡量不要折疊保存,因為長期的折疊保存會讓它的折痕處產生斷裂。可以選擇在古籍或畫作中間加紙芯卷起來放在盒子中保存,以此減少對古籍或畫作的傷害。

      曬書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保護書籍。作為新生代古籍修復師,我立志于發揮專業優勢,把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入到古籍修復和保護中。我也樂于見到,越來越多人在七夕曬書中認識到保護古籍的重要性,加入到古籍保護的行列中。

      知識在分享間傳播

      講述人: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鵬程

      【一線講述】

      自古以來,七夕節就有曬書的傳統。到了現代,曬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作為一名在校學生,曬書成為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北京大學,我主修計算機專業的同時選修中文系雙學位,目前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借閱量已經達到近千本。平日里,我經常在朋友圈里“曬書”。每每看到令人驚喜或會心的段落,我總是忍不住記錄下來,附上簡短的評論,既是分享又可作個人筆記,一舉兩得。生活里,和同學聊天時,我也樂于分享自己的閱讀見聞,許多朋友一見面就問我最近又讀了什么書。我還會關注豆瓣這樣的讀書平臺,“書評”“想讀”“已讀”等功能架起了我和陌生書友之間的“鵲橋”,讓知識在分享間傳播。

      在社交平臺,人們曬著照片,曬著樂事。我想,曬書同樣源于一種遇到美好便想分享的心情。讀書的美好在于求知,曬書則是希望自己成為知識的“中間物”。個人閱讀如能通過分享成為一種公共服務,善莫大哉。

      2023年,我有幸成為北京大學“未名閱讀之星”?;仡欁约旱拈喿x經歷,科普作家盧昌海對我影響頗深。盧昌海在《書林散筆:一位理科生的書緣與書話》一書中曾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分為“理科生讀書”和“讀理科書”兩輯,“理科生讀書”里均為文科經典,而“讀理科書”部分則在欣賞羅素的《數學原理》和弗雷格的《算術》等理科原典。這也啟發我,作為一名具備現代知識的理科生,除了閱讀文科名著,也要學會欣賞和總結理科經典。

      出于興趣,我編寫了一本大學數學課練習冊《計算理論習題集》。在耗時半年的編撰中,我閱讀整理了十余本國內外計算理論教材,并在寫作中嘗試融入自己對文字和數學的欣賞與喜愛。這本習題集目前正被北大本科計算理論導論課程的同學們使用,這樣的“曬書”令我格外有成就感。

      讀書、曬書、分享,我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曬書,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蕭放

      【專家點評】

      七夕曬書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東漢《四民月令》已經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東晉時期此習俗仍在流行。當時的名士郝隆生性詼諧,七夕節見富有之家都在曬紅紅綠綠的綾羅綢緞,他便在庭院日光之下袒腹而臥。人們好奇地問他在干什么,他說他沒啥可曬,只好曬腹中書,聊以應俗。從此,“袒腹曬書”成為七夕佳話。其實,曬書曝衣這一古老的節俗在民間世代傳承,不過一般是在農歷六月六,民諺有云“六月六,曬紅綠”。當然,六月六與七月七往往是民間社會開展節會活動的時間,南方稻作區鄉村的節會常以六月六為起點,到七月七結束。

      目前,七夕曬書曬古籍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這樣的古代節俗重回日常生活,對于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七夕曬書曬古籍,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古俗的復興與重建,其實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社會建設具有多重價值。

      其一,七夕曬古籍,曬的不僅是古籍文獻,更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中國是文獻大國,從商朝甲骨文“有典有冊”開始,文字文獻有三千年歷史。歷代王朝都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傳承,我們祖先的精神觀念、道德規訓、國家治理經驗、社會治理方式、文學與歷史的精華,以及開物創制與日常生產生活智慧無不載于典籍。這些典籍經歷了無數次戰爭與自然災難,在歲月長河的考驗中傳承至今,為今天的中國人提供了繼續前進的文化基礎與巨大的文化自信。如今,我們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將古籍文獻展陳出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歷史文化,體會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

      其二,七夕曬書,曬的不僅是書,更是當代中國人讀書愛書的熱情。這些年在文化強國戰略推動下,愛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地鐵、候車室、咖啡吧等公共空間里隨處可見讀書的場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愛讀書就是愛智慧,讀書人多了,明事理的人也會更多。充滿書卷氣的社會,是平和有序的社會。毋庸諱言,我國總體的閱讀氛圍仍有待加強,在浮躁時代沉下心來讀書的習慣還在培育階段,我們對書的感情也遠不如古人。我們要利用七夕曬書的機會將讀書的好風氣帶動起來,比如開讀書會、在微信曬書單等,形成崇尚學習、熱愛讀書的社會氛圍。

      其三,七夕曬書曬古籍,曬的是傳統節俗在當代綻放出的新色彩,為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提供新鮮案例。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用心研究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從今天的生活需要出發,從豐富的節日傳統中尋找能夠轉換與化用的節日要素,為強化我們的文化根脈意識、豐富與活躍我們的生活提供源頭活水。七夕曬書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它在七夕節中與乞巧習俗、牛郎織女相會傳說等相比并不顯著。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過去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高,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沒那么強烈,因此沒有形成普遍性的節日氛圍。今天我們進入全民閱讀階段,利用傳統習俗激發全社會讀書學習的熱情,是傳統節日習俗的重建與新生。

      幾年前,江西一位從事鄉村旅游的人聯系我,請我幫他們策劃七夕活動,我提出七夕曬家譜。家譜是村落文化特色,曬家譜對于游客來說很新鮮,對于村民來說是加強交流認同的好機會,這樣的內外視角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合適選擇。七夕曬書傳統的新生,為我們激活傳統節日現代價值提供了鮮活案例,期盼七夕曬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蕭放,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教授)

      共赴暑天曝書的書香雅集

      徐雁 

      【專家點評】

      “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毖笠缥娜饲槿?、盡顯學士素養的曝書,歷來是中國古代詩人的吟詠題材之一。如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喻良能所作五言絕句,“秋陽千里曬,聊復曝吾書。自笑年來事,昏眸眩魯魚”,就道出了其退職還鄉后,與書為伴的樂齡心境。

      曝書之雅,須是“書香世代”,或至少得是一個“書香之家”。且所曝之書,也須是善本珍籍、名著經典之類,才值得“每逢佳節曝書來”。

      曬書,又稱曝書,是七夕的重要習俗之一。

      須知年復一年,經歷黃梅雨季,唯有曝書,開箱啟篋,列書掛畫,可借暑天正陽,除濕氣,去積塵,驅蠹魚,避鼠害。而于私家藏書而言,擺書以曝,也是主人重溫所藏典籍,憶想書人書事的一個契機。

      年年曝書年年會,歲歲書香歲歲濃。隨著“促進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這一時代命題的提出,頗有歷史內涵和文化儀式感的曝書被發掘出來,并光大于世,獲得了讀書人尤其是藏書愛好者的歡心。

      今年暑期舉辦的“京津冀古舊書市集”就是一例。在市集中,有一定版本收藏價值的明、清及民國版年份舊書,以及二手性質的品類豐富的文、史、地方文獻和藝術圖書,民國報章雜志,還有人們喜聞樂見的版畫、年畫和連環畫等,均備受關注。這既說明了古書舊籍依然是多元文化時代受人喜愛和追捧的收藏品,又標示著經過歲月之網濾過的古舊書,亦是全民閱讀推廣的題中應有之義。

      全民閱讀推廣的內涵,是要大力培育閱讀文化,讓全體民眾都能擁有開卷閱讀的文獻資源和社會便利,共享人類知識、科學和文化之益。

      因此,在閱讀推廣的具體實踐中,應堅定學習型家庭、書香校園和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三位一體”的基本策略,繼續在分讀者年齡、分讀者人群、分書籍類別等方面下足功夫,并在“城市(鄉)書房”建設、“數智導讀”引領、“閱讀療愈”服務拓展等方面積極探索、與時俱進。如此,“書香中國”的愿景,才會成為未來現實生活中的場景。

      讓我們同乘促進全民閱讀的東風,共赴伏天曝書這一書香雅集。

      (作者:徐雁,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