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會有一片葉子記住我們的故事 ——單小花散文集《櫻桃樹下的思念》隨感
      來源:文藝報 | 哈若蕙  2024年08月09日09:12

      《櫻桃樹下的思念》是單小花第二部散文集,書名出自單小花獲“寧夏第十屆文學藝術獎”三等獎的同名散文。這篇散文是她的代表作,放在這本文集的第一輯第一篇恰如其分。作者筆觸輕柔,敘述不疾不徐,一棵櫻桃樹串起了對骨肉親情和故土家園的不盡眷戀。

      該書共收錄了55篇作品,作者用散文化的筆觸記敘人生,用真摯的情感書寫“我”的故事、身邊的故事、家鄉的故事、文學的故事。與她第一部散文集《苔花如米》一樣,在作者筆下,沒有什么風雅閑情,沒有什么“為賦新詞強說愁”,沒有什么高深玄妙的哲理箴言,26萬字的作品,篇篇頁頁只凸顯著一個字:真。或許這就是單小花文字最重要的底色和本色。單小花的創作道路始于以文學紓解苦難的“自我救贖”。生活對她而言,過早地展示出嚴酷的一面。當她面臨人生的至暗時刻,被生活壓得喘不上氣來時,她走向了文學。為宣泄心中的苦悶,更是為尋找心底的一束光,2012年深冬,在對母親的思念中,16年沒摸過筆的小花,開始了邊查字典邊摸索的寫作。生在“文學之鄉”的小花是幸運的,而她所經歷的磨難與腳下的鄉土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她文學創作的“第一倉庫”。不管是家里的狗、牛,地里的玉米、洋芋,還是干活的人們,都是她鮮活的素材、創作的靈感。初涉寫作的單小花,就這樣順從著內心情感的流動,回溯過往。她將那些鄉土物語化作了一顆顆思念的紅櫻桃,串成了串,連成了歲月。

      較之于《苔花如米》,《櫻桃樹下的思念》在篇幅和題材上都有了新的提升與變化,不少故事中的主人公也開啟了他們追求美好人生的續章。作者的書寫筆觸有了從或濃或淡的憂郁到明麗歡快的過渡與轉變,寫作技法上也有了可喜的突破。《吃水須記挖井人》中,我們跟著作者去了她脫貧致富后的娘家,看見住上樓房、各種電器一應俱全的哥嫂新家,看見穿上裙子會化妝的三嫂,看見“臉上的笑容一直就像漣漪一圈兒一圈兒地蕩漾著”的二嫂和滿臉幸福的大嫂。今天的日子與記憶中一幕幕往昔的貧寒相互疊映,讓人不勝唏噓。《鍋鍋灶》中,沒上過幾天學,從小放羊種地,吃過不少苦的三姐,如今已經在銀川安家。探親回到老家最想做的就是與兒時的姐妹們相約去野外燒鍋鍋灶。作者描寫三姐重操舊技,手法嫻熟,一系列的操作讓人眼花繚亂。

      《王民印象》是作者的一篇采風散記。該文寫昔日窮山惡水的王民鄉,在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指引下,迎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極目鄉村田野,如畫的村莊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在這里,作者一行參觀走訪了養牛大戶蘇海、王民村的南瓜基地,深入王民小學、王民鄉黨群服務中心的圖書館。一路走走停停,見王民鄉漫山遍野的空地上長滿了芨芨草,聯想起16年前一對親兄弟因為一把芨芨草反目成仇的往事不勝感慨。這篇散記形散神聚,移步換景,夾敘夾議,讀來搖曳生姿。

      “那年花開”一輯中也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行走在大山深處的日子》寫4月初春栽樹季,一群肯下力吃苦掙錢的婦女們上山栽樹的事。負責攬活的馬華、快人快語說話風趣的白頭巾大姐,以及愛美的小媳婦、包工頭等幾個人物,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人物對話生動機靈,常令人忍俊不禁。火石寨、月亮山、大窯灘等地名的出現,一下子拉近了文字與生活的距離。那一份勞動的場面與氛圍,不是親身經歷是很難再現筆端的。《那年花開》《磨難歲月》《巧巧》等作品,均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情節線索以及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人物命運,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短篇小說的一些要素。《養蚯蚓的人》記敘了興隆鎮單南村一位叫單貴平的年輕小伙養殖蚯蚓的故事。這是一篇非虛構紀實散文,選材新穎,訪談細致,描寫了單貴平投資蚯蚓養殖的緣起,具體、全面地寫了從種苗引進、養殖床土、發酵食料,室溫、溫度控制等科學養殖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知識型,有頭腦、有創意,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勇于嘗試的新農民形象。

      單小花的作品浸染著她自身的經歷,她張開所有感知的觸角,誠實地記錄和書寫她視野所及的高天厚土、天地人心。“文學點亮心燈”是單小花最愛說的一句話。文學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綻放出多彩的夢。現在的小花已然有了不同以往的自信和燦爛的微笑。曾經的文學夢想實現了,那些無比向往的“溫暖眼神”見到了,那在廣闊天地暢游的腳步邁開了,故土家園換了新顏,鄉村振興的美景正在陽光下鋪展。

      (作者系寧夏文聯原副主席、《朔方》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