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書刊社:譜寫中美民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何明星  2024年08月08日08:28

      今年是中美建立外交關系45周年。在促進中美兩國人文交流方面,許多民間機構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機構在政治環境十分嚴酷的時期,促進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與溝通,美國“中國書刊社”(CHINA BOOKS & PERIODICALS, INC.)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家專門在美國銷售中國書刊的民間機構,中國書刊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將中國出版的海量外文書刊送到美國讀者手中,播撒下一顆顆友誼的種子。

      創辦中國書刊社

      中國書刊社創辦人亨利·諾伊斯(Henry Noyes)出生于中國廣東,他的家族與中國有著深深的緣分。亨利·諾伊斯的祖父那夏禮(Dr. Heiry V. Noyes,今譯諾伊斯)是一名來華傳教士。1868年,那夏禮與妹妹那夏禮女士(Harriet Newell Noyes)一道,從美國俄亥俄州吉爾福德來華傳教。在廣州,那夏禮女士于1872年創辦了華南地區第一所教會女子書院,取名“真光”。那夏禮則于1879年在廣州城西沙基創辦安和堂,開設蒙學、英文及數理等課程,是廣州市培英中學的前身。

      亨利·諾伊斯在廣東出生、長大,從小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8歲才回到美國。1936年,他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密蘇里大學任英文創作室主任。1960年,亨利·諾伊斯與妻子哥特(Gertrude Noyes)開辦中國書刊社,意在向美國讀者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

      亨利·諾伊斯創辦、經營中國書刊社期間,正值冷戰,美國社會盛行麥卡錫主義。而作為民間人士,他突破重重阻撓,得到了一張美國司法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書刊進口許可證。受當時美國相關法案影響,中國書刊社的經營活動被嚴格限制:所有銷售成本款項只能寄存在指定賬戶,不能直接匯給中國方面;中國書刊社還需按月將營業額、銷售書刊名稱等上報。盡管如此,這些規定沒有影響亨利·諾伊斯向美國民眾介紹中國的決心。彼時,越來越多美國民眾對大洋彼岸的新中國充滿好奇,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市場。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適應美國社會需求,亨利·諾伊斯開啟了在美國銷售和推廣包括毛澤東著作在內的新中國書刊的歷程,創造了多個銷售奇跡。

      輻射全美各地

      中國書刊社成立后,亨利·諾伊斯的銷售業務隨之展開。他買了一張幾十美元、可以通行美國全境的灰狗巴士車票,背著沉甸甸的行囊出發了。帶著新中國出版的《北京周報》《中國建設》等各種英文版書刊,亨利·諾伊斯行走美國幾十個城市,并同丹佛、西雅圖、鹽湖城、洛杉磯、舊金山和新奧爾良等地的43家報刊經銷處建立了供銷關系,還成為美國數百家大學、中國研究機構和圖書館的中國書籍、雜志、報紙供應商。

      由于美國社會了解中國的需求巨大,中國書刊社的業務迅速打開局面,發展勢頭強勁。1960年與中方建立業務關系后,到1963年,雙方貿易額達7900美元,1964年貿易額增至1.97萬美元。1965年5月底,中國書刊社的期刊訂戶達到1101戶。僅1965年中國書刊社就銷售了31.54萬冊中國書刊。在業務高峰期,中國書刊社在舊金山、芝加哥和紐約三地設立分支機構,并擁有50多名員工。

      1966年6月,中國書刊社自費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中國外文出版社英文版新書的廣告,并在美國48所大學的校報上刊登了相關廣告,覆蓋人數超過10萬人。美聯社在1964年11月20日對中國書刊社的報道中提到,“中國書刊社的顧客包括1000家圖書館,大多數的大學和幾千個個人讀者和多家書店,甚至包括軍隊的下屬部門”“中國書刊社的生意越來越興隆”。

      中國書刊社先后多次舉辦中國書刊展覽,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參觀的美國民眾絡繹不絕。1967年2月,美國《出版者周刊》刊登一則消息,介紹了紐約一場“非同尋常的櫥窗展覽”,該展覽將《毛澤東選集》等中國書刊與美國書刊并列展陳,引發高度關注。

      嘗試業務轉型

      在中國書刊社的經營中,亨利·諾伊斯一家與中國形成密切關系,建立起深厚友誼。亨利·諾伊斯夫婦多次受邀訪華。

      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啟,中國書刊社多次成為美國新聞媒體報道的頭條,亨利·諾伊斯也在美國電視上頻頻露面。中國書刊社因為專門銷售、推廣新中國書刊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知名出版機構。

      中國改革開放后,大批青年赴美留學,中國書刊社也成為一些中國留學生打工和實習的機構。這一時期,大批美國華僑華人渴望了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中國書刊社各類中國期刊的訂閱量超過2.5萬份。

      上世紀80年代,亨利·諾伊斯將中國書刊社的經營交給長子科·諾伊斯和女兒尼琪·諾伊斯打理。中國書刊社的新一代掌門人嘗試進行業務轉型,他們決定從銷售中國書刊轉型為直接策劃出版中國主題圖書。筆者從相關檔案中發現,以中國書刊社名義在1980年至1990年出版發行的英文版圖書中,有一本《大熔爐兩年》,該書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打拼為主題,作者是赴美留學生劉宗仁。從這本書的策劃中可以看出中國書刊社全新的出版思路。

      時任中國書刊社總經理的科·諾伊斯首先發現了這一選題的價值,他對劉宗仁說:“你是中美建交后首批來美的公費留學生,如果能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美國人一定愛看。”在科·諾伊斯的策劃下,中國書刊社很快與劉宗仁簽約,《大熔爐兩年》英文版在1984年9月出版,并按照美國出版界推廣新書的慣例,在1985年3月至6月,邀請劉宗仁進行了全美巡回演講。演講中,作者以中國風土人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為亮點,推廣這本中國主題圖書。同時,美國相關媒體還刊發了書評,該書一度進入美國主流分銷渠道。這是中國主題圖書在海外實現本土化出版的最初嘗試,為出版業國際分工合作積累了經驗。

      友誼代代延續

      中國改革開放后,很多人渴望了解世界,不少赴美考察團、招商團的第一站都落腳在中國書刊社。退休后的亨利·諾伊斯夫婦,在迎來送往中發揮余熱,接待過中國出版界的考察團、中國作家代表團,更多的則是貿易招商團。

      尤其是亨利·諾伊斯的太太哥特,對與中國有關的事特別熱心。她出生于英國,多年生活在美國,心里卻牽掛著中國。多年來,哥特為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等組織做義工,每月還為美中友好協會寫新聞稿,她經常把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捐出去支持中國文化事業發展。1997年,中國書刊社分別與湖南省、湖北省合作舉辦文化推廣活動,哥特老太太當起了志愿者,積極向感興趣的民眾介紹中國文化。

      2002年,中國外文局和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聯合收購了中國書刊社,新公司名字仍叫中國書刊社,隸屬于1984年中國外文局在美國新澤西州注冊的常青圖書公司。自此,這個書刊社脫離諾伊斯家族,正式成為中國出版本土化戰略實施后的首批海外機構。自2012年起,中國書刊社由中國外文局駐美機構華媒(美國)集團管理和運營。

      筆者曾在舊金山采訪過亨利·諾伊斯的女兒尼琪·諾伊斯。當時已年近古稀的她,介紹起中國書刊社當年的經營情況時依舊十分激動。2017年,尼琪受邀參加天津衛視“泊客中國”欄目在北京舉辦的電視晚會,她在舞臺上字正腔圓地唱起了幼時經常唱的中國歌曲,在場觀眾隨之報以熱烈掌聲。

      亨利·諾伊斯一家四代人,上承美國傳教士來華的余脈,伴隨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的歷程,將對中國的深情厚誼寫進中國書刊社的故事中,譜寫出一段中美民間人文交流的佳話。這種感情仍在延續。

      (本文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