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詩經里的中國史》:雋永詩章呈現宏大中國氣象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鐘芳  2024年08月07日16:47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集結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總計311篇;至西漢時,《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其深蘊的文化價值日益得到彰顯。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下,又該如何認識《詩經》的宏大旨趣?學者張園的《詩經里的中國史》(新世界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以《詩經》中的75篇詩歌為藍本,在追溯中國詩歌起源,鮮活再現西周春秋史的進程中,為我們逐一照見古代文化、習俗、禮儀、風尚、宗法、情感、音樂的面面觀。

      這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有涉及先祖創業方面的頌歌,有祭祀神鬼的玄妙樂章;也有反映貴族交往的宴飲情境,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幅。《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為描寫貴族生活的篇章。《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記錄。《雅》《頌》對于考察當時的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這部不朽的經典,歷來以強烈的現實性為大眾所矚目,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可以感知古代勞動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深沉呼喚。尤其是《碩鼠》一篇,更是把統治階級比作不勞而獲的“碩鼠”,充分展現了底層百姓為反對剝削壓迫,所表現出的不屈意志。從史學價值而言,《詩經》多維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這段宏大歷史,書寫了不同朝代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全過程,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詩經》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邶風·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終風》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出其東門》則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這些從不同側面反映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一窺古代獨特的婚姻觀。

      《詩經》中還有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如《邶風·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從而告訴人們這種舞蹈在祭祀中的深遠意蘊,進而表達出古人對先祖、先賢、天地的恭敬虔誠,以此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和民俗狀況。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創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征,藝術地再現了社會的本質,為后世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寫作,提供了藝術寫真的借鑒范式。具體地說,《詩經》為當時和后世繪畫了一幅社會與歷史的恢宏畫卷,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頑劣和落后,為后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是一部豐富生動的上古時代百科全書。

      本書以《詩經》中的詩歌為線索,串聯起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變革。作者通過對《詩經》中詩歌的解讀,揭示了這些詩歌背后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況和文化內涵,使讀者能夠在欣賞優美詩句的同時,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詩經》的產生背景、編纂過程和文化價值,還深入探討了《詩經》中的詩歌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政治變遷和人民生活。通過對這些古老詩歌的現代解讀,作者構建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從《關雎》中的純真愛情,到《采薇》中的征夫之苦,再到《七月》中的農耕生活,每一篇詩歌都以豐富而寬廣的意象,展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喜怒哀樂和勤勞智慧。作者通過對這些詩歌的深入解讀,不僅讓我們認識到《詩經》的宏闊內涵,也讓我們對古代中國的歷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詩經里的中國史》是一本獨特而深刻的作品,它以詩為媒,讓我們透過一首首雋永的詩篇,看見了一個氣韻生動、多姿多彩的中國,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始終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華夏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