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溫故】七月,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4年08月01日21:00

      編者的話

      七月初,董曉回憶父親董健的文章《尷尬一代的讀書人》引起了一些討論,有人認為這是難得的親屬回憶錄,也有人對代父自省表示懷疑。文中主要言及的“尷尬”,伴隨了一代人從少年到老年,從學識到情感。一方面是基于對歷史的反省而痛恨極左思潮,對現實有著強烈的批判意識;另一方面則是極左思潮在父輩身上留下烙印之深,乃成習慣。回到讀者的討論,如果擱置傳記文學寫作倫理問題,更關鍵之處恐怕是,子一代如何能避免父一代的“尷尬”以及“狼狽”?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趙普光)一文涉及常被忽視的重要問題:中國新文學是通過“普通讀者”的力量撬動舊文學并最終確立自身合法性的。如果以讀者維度尋求某種文學史的理解,或會發現,相比于被反復“發現”的二、三流作者,讀者才更符合“文學史失蹤者”這一定位。從讀者層面對文學的社會存在進行歷時性反思,不僅可以激活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潛能,亦可從思維整體上拓寬關于創作、批評、文學制度之間關系的文學空間。異曲同工的另一篇文章是《“通心”:社會主義文學的開會書寫》(高強),研讀開會書寫正是重估社會主義文學“遺產”的重要切口。

      本月,我們選載的經典作家研究兩篇好文,均來自《叢刊》。《君子豹變:論1943年葉圣陶五十初度》(邱雪松)通過葉圣陶的對“祝壽”態度的嬗變,發見公共儀式試圖構建的政治認同與價值在個體身上曲折的心理過程,以及以葉圣陶為代表的“同路人”在1940年代中后期“君子豹變”的政治抉擇;《走向人群:廢名1930—1940年代文學實踐中的<論語>資源》(崔文駿)聚焦廢名這一時期對《論語》的接受,分析這種接受為何幫助廢名完成了走向人群的精神轉軌,廢名的創作提供了傳統與20世紀中國文學關系之富有意味的樣本。

      2024年7月是中國作協成立75周年,前輩束沛德在文章中總結他從事文學組織工作的體會:要按照文學的特點、文學生產的特殊規律來開展工作;要與時俱進,勇于改革創新;要加強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做一個稱職的文學組織工作者》)深摯、奉獻、勤讀寫、善交友,前輩的寶貴經驗當常記年輕人心頭。

      7月27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樂黛云逝世。樂黛云先生是中國新時期比較文學學科的拓荒者,也是當代中文學人里的“浪漫儒家”。她不僅著眼于知識與學術視野上的撥云開霧,更因人格的涵養,建立起“精神共同體”。她說,“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煙!”31日告別式上懸掛的挽聯“我就是我,風云時代奇女子;道可以道,比較文學大先生”,可謂樂先生一生寫照。我們將持續選發紀念文章。

      本月中旬,首屆國際青春詩會在杭州、北京舉行。去到長城的那一天,來自金磚各國的詩人們都很激動,感嘆“誰知道,我竟能在這里吟誦我的詩篇!”常言不到長城非好漢,外國友人來長城感受中華文化,頻頻留下交流史上的盛舉,《外國“好漢”愛長城》(賈曉燕)一文就記敘了許多長城上的“朋友圈”故事。本月末,巴黎奧運會開幕。早在88年前,就有一位中國運動員首次得到了“奧運獎牌”,《1936年:上海“神行太保”奧運行》(袁念琪)可讓我們在觀看比賽的間歇,重溫國人百年來的奧運情緣。

      中國作家網文史頻道編輯陳澤宇

      2024年8月1日

      7月31日

      沈蕓 |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日左翼陣營的一段上海往事

      7月30日

      樂黛云 | 燃我以火焰,潤我以溪海

      7月29日

      袁念琪 | 1936年:上海“神行太保”奧運行

      7月26日

      經典作家專刊——丁玲

      7月25日

      賈曉燕 | 外國“好漢”愛長城

      7月24日

      崔文駿 | 走向人群:廢名1930—1940年代文學實踐中的《論語》資源

      7月23日

      華羅琛(露存) | 我所認識的張伯苓博士

      7月22日

      束沛德 | 做一個稱職的文學組織工作者

      7月19日

      高強 |  “通心”:社會主義文學的開會書寫

      7月18日

      陳泳超 | 江南五圣敘事的身份類型與文本策略

      7月17日

      孫守讓 |  “避兵尚有桃源地”——吳宓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

      7月16日

      楊麗娟 | 韋力:青山未老 書香尋古

      7月15日

      張昌華 | 編事記愧

      7月12日

      趙普光 |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

      7月11日

      五柳七 | 鍋包肉的東北往事

      7月10日

      相宜 | 從“山水”走向“抗戰”

      7月9日

      馬泰祥 | 未完成的“謝幕”:“晚期張愛玲”與《儒林外史》

      7月8日

      戰玉冰 | 程小青&陸澹安:兩位偵探小說家的半世紀友情

      7月5日

      邱雪松 | 君子豹變:論1943年葉圣陶五十初度

      7月4日

      劉大先 | 重讀《棋王》:泛文學及其當代接受問題

      7月3日

      董曉 | 尷尬一代的讀書人——回憶我的父親董健

      7月2日

      肖復興 | 孫犁和鄉間的花

      2023年7月起,文史頻道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階段性地溫故知新,并在互聯網時代有限地保留一點文學記憶與智識。本月還設立固定欄目“頻道頭條”,將每日更新中重點推介的好文歸檔,集腋成裘、寸積銖累、聚沙成塔,以便讀者查閱。

      【溫故】往期:

      六月,求諸己,藝術的秘密

      五月,花開無聲,云聚云散

      四月,讀書詠而歸

      三月,最后的二十世紀

      二月,龍、歷史和時間

      一月,在曠野里,在繁花里

      十二月,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辭舊迎新

      十一月,“稀世之鳥”掠過文學的天空

      十月,縱浪大化中,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九月,秋風中的懷念

      八月,有溫度的文字從舊書桌上寫出

      七月,古塔的風鈴聲里詩意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