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硬核”軟用,彰顯主題性創作的柔性
      來源:文藝報 | 老 藤  2024年07月31日09:02

      主題性創作因為是圍繞重大事件展開的文學創作,聚焦的是時代精神和時代強音,所以無疑是一種“硬核”創作。恰如其分地處理好這個“硬核”,作家需要做足破題、解題的文章,需要獨辟蹊徑,給出屬于自己的答案。這個處理過程就是將“硬核”煉化進“果肉”的過程。有的作者擔心“硬核”不硬,總是念念不忘把“硬核”拎在手上,殊不知“文貴在曲”,藝術表達最忌直白,那種讓“硬核”裸奔的寫法類似當年的“三突出”,容易引起讀者反感。成功的主題性創作一定要將“硬核”破壁、研磨,然后揉進果肉,做到核肉一體、魂體相依,讓讀者在品嘗鮮美果肉中自覺感悟出“硬核”的價值,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獲得教益。當然,要想取得這種藝術效果,作家需要磨煉內功,需要扎根生活,需要對素材進行萃取和提純等等。在以上諸因素中,內功的磨煉最為重要,它直接影響“硬核”藝術處理水準和煉化的效果。

      化有形于無形

      毫無疑問,主題性創作大都是主旋律、大情節創作,鮮明的主題是其最為顯著的特色,研究者和讀者也多以此來歸類定性。主題本身的政治特質是客觀存在,作家無法改變它的屬性,但如何呈現這一存在,需要的卻是作家的智慧。大道至簡,并不是說道理本身缺少復雜性,而是指大道往往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在主題創作上,我們需要化有形為無形,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將鋼鐵般的“硬核”煉成有溫度、有韌性的鐵水,滲透到每一個人物、每一處情節里,由讀者于再創作中完成“硬核”的重塑。

      比如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創新,比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都帶有一定的“硬核”。在寫作過程中,有的作家生怕失手跑題,抱住“硬核”放不開手腳,導致許多作品同質化、類型化,在相關出版社收到的來稿中,達到出版水準的并不多。問題出在哪里?說白了就是沒有化有形為無形,沒有處理好核與肉的關系,出現了同質化問題。其實,如果把主題性作品比喻成一枚杏子,杏核必須包在杏肉里,杏核一旦暴露出來就成了一枚爛杏。

      進一步來講,我們不能把新時代山鄉巨變題材寫作變成一種簡單的主題寫作。山鄉巨變體現在農村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人性、民風和精神追求上的嬗變可謂千姿百態,正所謂“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傳承和守護面臨的挑戰從不缺少矛盾沖突,這些都是可以書寫的“杏肉”,不能為了體現“硬核”去虛構一個能人還鄉就能帶領鄉親發家致富,建幾棟樓房就讓農村脫胎換骨。文學寫作既要關注山鄉形態的變化,更要關注人的命運和夢想,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文學創作可以意在筆先,但意在筆先不等于主題先行,有益的選擇應該是化有形為無形,用浸潤式、不動聲色的呈現來彰顯時代的變化。

      變聚點為散點

      主題性創作因為是書寫有影響的重大事件,聚焦“硬核”也在情理之中,但必須遵循藝術規律。在文學的視域里,繆斯女神的月光應該是普照的,當月光照向那些原本被忽略的小人物時,你會發現這些面孔上無論是笑臉還是愁容,都能體現時代的細部紋理。必須承認,當舞臺所有的光束都投射于一個人物身上,這種“高大全”的表現方法效果并不一定就好。在文藝創作上我們曾經走過這樣的彎路,重蹈舊轍不會有出路。事實上,恰恰是散點透視更能呈現“硬核”的立體感,更能讓讀者印象深刻。歐洲現實主義小說《十日談》,主題指向的是人性和教會、神權的對立,但它的表現方式卻是典型的散點透視,用一百個情節各異的故事來達到自己的批判目的,這種創作方法對后人產生了極大影響。散點透視為文學要抵達的“硬核”提供了更多途徑,其中有捷徑也有曲徑,捷徑固然有捷徑的優勢,而曲徑也有曲徑的妙處。對于主題性創作來說,法無常法,筆無定式,一束光只要照亮了“硬核”的某處溝回,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當多束光都不辱使命后,“硬核”自然就在讀者心里串珠成鏈,成了耀眼的存在。

      由強攻到智取

      如果把主題性創作看作是個攻城拔寨的過程,那么戰略戰術的選擇就提上了日程,是正面強攻還是迂回智取,作家在動筆之前必須作出選擇。應該說絕大多數主題性創作采用的是正面強攻的寫法,這種寫法點面結合、線性結構,寫起來比較順暢,好讀易懂,尤其在報告文學寫作上普遍被作家采用。但是對于長篇小說來說,正面強攻的寫法雖然場景宏大、矛盾沖突明顯,但如果作家的功力不夠,缺少閃轉騰挪,藝術感染力往往被削弱,看了開篇就能猜到結尾,讓作家的設謎失去了意義。與正面強攻不同的是迂回智取,所謂迂回智取往往是繞開人人皆走的馬路,選擇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道來抵達終點。這就好比攻城中避開防守嚴密的四門,從兩肋下手,出人意料在城墻上打開一個豁口,然后將旗幟插在“硬核”所在的城中心。我在創作長篇小說《草木志》時就借鑒了這種方法,我寫的是一個由古驛路演變來的村莊——墟里村在新時代的蛻變歷程。但我沒有去寫墟里村引進了多少企業、建了多少新樓、辦了多少農家樂,因為這些變化顯而易見,每個寫鄉村的作者都會寫。為了避免故事同質化,我采取了迂回智取的寫法,寫了東北地區鄉野中34種植物,而每一種植物都對應一個鄉村人物,著力打通兩者間的精神關聯,并從中體現新時代農民的心靈成長、精神之變。當然,這種讓“硬核”隱藏在葳蕤草木中的寫法,是我的一個嘗試,效果如何還有待讀者去檢驗。

      (作者系遼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