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天柱山國際寫作營·中外詩人對話會成功舉辦
      來源:詩歌月刊(微信公眾號) |   2024年07月25日16:38

      7月16日,由詩歌月刊雜志社、天柱山管委會主辦,天柱書院、天柱山旅游發展公司承辦的天柱山國際寫作營·中外詩人對話會在天柱山舉辦。時值七月,天柱山隱于云霧織錦,古木蓊郁,猶如仙境遺落人間;煉丹湖畔,水面似鏡未磨,群峰的影子棲身其中。十多位來自中國、法國、俄羅斯、埃及的著名詩人、翻譯家、學者,環坐于湖畔木桌,圍繞“山水元素在新詩中的表現——東方禪機與西方哲思”這一主題,共同探討不同的地理地貌、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對新詩構建的影響,分享禪機之玄妙與哲思之嚴謹對詩歌創作的啟發作用。

      融有山水元素的詩歌,不可勝數。諸如謝靈運、華茲華斯等詩人書寫山水自然的名篇,在世界文學史上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中外詩人圍繞本次對話主題進行思想的碰撞與融合,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世界和人生,借鑒東方禪機中的“空”“無”以及西方哲思中的邏輯思辨等概念,融合中西方詩藝之長,發掘詩歌的藝術價值。本次對話不僅是情感與哲思的跨地域對話,更是意象的跨文化交融、文本風格的跨語言探索,是品讀詩作與參照歷史現實的沉浸式體驗。

      法國詩人杜耀德,俄羅斯詩人唐曦蘭,埃及詩人穆成功,詩人、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詩人、《詩歌月刊》主編何冰凌,詩人、《三峽文學》執行主編毛子,法國文學專家、翻譯、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張婷,詩人、潛山市委常委、天柱山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舒寒冰以及詩人孫啟放、羅亮、木葉等出席本次活動。

      對話會上,陳先發認為,山水給人類心靈的慰籍與啟示遠未終結,山水詩也不是已經完成的狀態,不是封閉的精神容器,詩人在新的社會現實激發之下,會形成全新視角與維度“第二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有可能啟動新一輪的詩學創造。天柱山及周邊區域是禪宗的源頭地之一,禪宗“不立文字”又“不離文字”、“直指本心”的語言觀,以及“凝視身邊物”的實踐方式等等,對詩歌寫作富含啟示意義,面向現實與傳統的雙重敞開,將為當代新山水詩寫作注入新的活力。

      杜耀德談到,法國詩人波德萊爾一生創作了大量城市題材的詩歌,收錄在《惡之花》中,但其中也有一首山水詩聞名于世。以此為切入點,他認為山水以其靜默抵達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對我們來說,仿佛是一種得救,向內的更深的思考得以發生。

      唐曦蘭以中國詩人顧城、翟永明與俄羅斯詩人曼德爾施塔姆、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為例,針對詩歌中蘊含的“禪意”“無為”“悲劇意識”“存在主義”等精神內核發表自己的見解。

      從阿拉伯古詩歌的16種阿魯孜詩律調式談起,穆成功講述了山水元素——沙漠中主要發揮引路功能的山、不作為風景而是生命之源的水在阿拉伯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何冰凌提出,山水與詩歌間的關系實際上是詞與物的關系,并就兩者間的統攝關系——中西方詩歌史上爭議不斷的問題展開討論。

      毛子就怎樣在現代山水詩歌中拓展內涵和外延、打通和擴張多維度時空、完成一種極致的美學見解和美學建設闡述其對詩歌的理解。

      “當我們探討山水詩時,是否能夠將之置于生態文明與信息文明的雙重語境下進行審視與重釋?”舒寒冰在會議上提出了“新山水詩”這一概念,以獨特的視角賦予山水詩以新的時代內涵與價值。

      孫啟放以陳先發的詩《枯(七首)》為例,論述了“枯”作為山水的極端形態,如何啟發詩人對生命困境的思索,引導其在詩歌中埋下更深層次的禪意和玄機,實現對山水的另一種觀照。

      羅亮從禪機的智慧入手,引出在詩歌寫作方法上,如何實現由質實到空明。空明即空、幻、簡、淡、遠、枯、寂等等,以輕映出對應的重;以無貢獻最大的有,搖曳豐饒神秘而淡然的審美境界。

      木葉以商禽、昌耀、肯尼斯·雷克斯羅斯(王紅公)、詹姆斯·賴特等詩人為例證,討論了在當代語境下,如何讓一首詩達到既“無理”又“有理”的渾融狀態,東方“禪機”與西方“哲思”或可在一首詩中互補式地剎那合成。

      當天下午,舒寒冰帶領參會詩人沿著天柱山神秘谷——主峰——西關游線游覽采風。登頂后,法國詩人杜耀德感嘆道:“我爬過中國很多山,只有天柱山與人如此親近,它險峻卻不給人眩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