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陪父母老去》: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行舟  2024年07月23日09:05

      繼廣受好評的散文集《半島:食與自然》之后,解玉軍又推出了新書《陪父母老去》。用愛寫作是解玉軍最鮮明的特色,愛和溫情流淌在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中。在《半島:食與自然》中,作者寫吃的喝的玩的,寫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鳥蟲,無不充滿了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如果說《半島:食與自然》中的愛是輕松、活潑、無拘無束的,那么在《陪父母老去》這本新書中,這種愛的表達就變得親切悠長、濃郁深沉。

      世上愛父母、回憶父母的文章著作不計其數,但即時的記錄則較少。相比回憶,即時記錄要真實得多,一是因為好多細節多年后不夠清晰準確,二是回憶時難免會為尊者諱。“我們的記憶,事實上是我們進行回憶時重構的,它受到當前所持態度的嚴重影響,并通過當前情感進行探索”“人們經常會給回憶蒙上一層玫瑰色”。愛不是喊出來的,而一定蘊藏在長年細心做、堅持做的生活小事細節中。《陪父母老去》就是一本即時記錄的書,作者十幾年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地記錄了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和陪父母老去過程中的情感與思考。在《家長》一篇中,作者寫到:“把爸爸媽媽交到別人(養老院)手里是什么樣的感覺呢? 跟把孩子送去住校一樣。”“一個專門的隔熱保溫包,用來每周給他們送東西。烤地瓜、煎魚、煮蝦、切豬頭肉、買豬蹄、剝板栗、蒸螃蟹、做各式雜糧,采購各種水果,是我每周的功課。”“每次拎著這個明黃色的包進門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開心期盼的笑臉,太溫暖了。”“孩子永遠也做不到對父母如同父母對自己一樣,但我現在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依賴,也感受到了當‘家長’的心情。”這是作者與父母的互動。

      父母之間也一直是相濡以沫,在2020年7月19日的《不可替代》中,作者寫到:“爸媽的互動很有意思,媽媽在床上撐不起身,爸爸手心向上,四指上曲,媽媽手心向下,四指下曲,一搭就合了卯榫,爸爸一用力,媽媽順勢而起。這套動作熟極而流,爸爸得意地稱其為‘鉤子手’。”“媽媽站在床前,邁不開步,爸爸坐在椅子上,閑閑地伸出‘鉤子手’,媽媽就穩穩地走起來,轉身扶著墻欄桿去衛生間了。”這些溫暖的鏡頭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文章中,令人不由感嘆得侶如此,夫復何求。

      當今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這本《陪父母老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心理學、社會學意義的觀察視角,讓我們從中看到老人生理心理的變化、子女奉養過程的樂與苦、醫療養老機構對老人的意義、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技能等等。隨記隨思,觀察細致,思考深刻,堪稱范例。比如作者觀察老年人的急,本來是第二天早上做手術,但中午媽媽就說,你把我做手術要穿的那條褲子拿出來放到我枕頭邊上。女兒說,明早再拿吧,不用這么急。媽媽“哎你給我拿出來,這樣我放心些”。不僅作者的媽媽急,急好像是老人的普遍現象,作者觀察到“老年人坐公交車的時候,上車的時候奮勇爭先,下車的時候亂扒亂擠”。作者百思不得其解,“老年人的急,越想越無解”。許多老年人不愿住養老院,作者的父母雖然比較通達,但也有離家的不舍與住進養老院的無奈與焦慮,《另一種困境》寫到:“但她心里,一直是想回家的。她不止一次對我說過:‘回家,關起門來,只有咱們自己,會多自由,多舒服呢!’”“媽媽長出一口氣。她何嘗不知道這些,只是想逃離,想想而已,早已無法也無力逃離。”

      年老多病,除了在醫院和養老機構的治療外,老人的自救意識也極其重要,在《關于對疾病的認識》中,爸爸感覺身體異常于平時,果斷打電話讓女兒帶自己去醫院診治,結果真的及時控制了腦血栓的后遺癥;在《自救記》中,胳膊讓熱水燙著了,爸爸快速去水池用水沖,并且敷上冰塊,等等。在記錄過程中,作者還不停地思考尊嚴與尊重、內在體面與外在體面、養老的錢從哪里來、護理人員與被護理人的關系。比如,“假手機構照料,是一種有緩沖的關系。我認識的最好的護工,是職業感強而情感投入稍弱的那種,就像醫生不能過于共情患者一樣,在養老院這個死亡密集的環境中,可以長久堅持下去的,必然是職業感。”這些記錄與思考,是解玉軍自己的,也是大眾的,因為老及養老是一個共性問題。作者說:“我走過的路,是我們共同的路”,在這條人類共同奔赴的路上,案例越多,借鑒越多,我們所犯的過錯就會越少,留下的遺憾也將更少。

      生與死,病痛與衰老,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作者以洗練幽默為基調的寫作風格、含蓄而極具張力的文字能力,使得這個沉重的話題變得并不沉悶。一個人的人生,即使是人生的一小段時間,不盡是歡喜快樂,也不可能全是悲苦無奈,喜怒哀樂各種形態時常甚至疊加發生,才是漫漫人生的底色。作者寫難過、悲傷比較多,但往往點到為止,不讓這些感情泛濫,“我心里空空地走過去,覺得悲傷在身邊很近的地方,因為心太空了,它想進來,我不能讓它進來呀。我有我的悲傷,但我把悲傷放下,因為背著它太重了,走不動。”在寫悲傷的同時寫得更多的是希望,“把想法寫下來,果然是整理思路的好辦法。此時我狀態恢復,一掃低迷,又燃起了斗志。”“告訴媽媽我的書快出了,媽媽開心得像個孩子:‘我一定努力活著,看到你的書!’媽媽,我也努力!”

      作者寫喜慶歡樂時不時露出調皮幽默的色彩。在《350歲》中,年老的舅舅非常想念多年未見的多病的妹妹,既想見,又怕見到跟想象中不一樣的妹妹,還怕暈車路途遠,作者寫到“但是想妹妹的心勝過了怕的心,他還是勇敢地坐著孫子的車,跟我舅媽一起,來養老院看我爸媽了”。想一想,四個老人執手相看淚眼的畫面多么的溫馨。文章最后作者作了一個小結:90歲(舅媽)+89歲(舅舅)+86歲(爸爸)+85歲(媽媽)=350歲。四個加起來350歲的老人,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摸摸我,我摸摸你,是一種依戀,看一次少一次的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