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作家網書單 回音與裂縫 ——2024第二季度藝術類圖書盤點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杜 佳 整理  2024年07月11日12:22

      20世紀初,隨著中國藝術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國藝術的熱潮。以“氣韻生動”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畫論與彼時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謀而合,經歷岡倉天心、勞倫斯·賓揚、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又經留學海外的陳師曾、滕固、劉海粟等將不同的語言譯回中文,在多種語言的回音室中流動、循環。藝術的關系,絕非一眼到底的純澈透明,因為藝術的播遷本來就充斥著細微、復雜、并行、錯綜的運動。當本期書單作者之一科律格用“回音”這一概念,指向東西方在理解中國畫與各自藝術傳統中的同頻共振與回響,便顯得貼切而傳神。

      當杜拉斯作為電影導演接受訪談,“因為我要在作品外部看見和聽見曾經僅在作品內部看見和聽見的事物”,她如是回答“為什么要做電影”。為了達成目的,她在電影中表現出對充斥著空洞、缺口和斷裂的作品的偏好,在《迷途:杜拉斯談電影》中,作家“讓商業電影所呈現的故事產生裂縫,然后引入其他東西”的企圖得到前所未見的抒發和表達——當符號的電影碎裂,一種擁有新的強度與密度的作品誕生了。

      ——欄目主持人:杜 佳

      《藝術批評入門》

      作者:[美]克爾·休斯頓 張燕楠 譯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折射集

      出版時間:2024年3月

      這是一部關于藝術批評史、藝術批評哲學、藝術批評實踐的實用概覽手冊。通過真實歷史與生動案例,由約翰·拉斯金、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德尼·狄德羅、夏爾·波德萊爾……帶你走入藝術批評及其方法論,透徹解讀何謂“藝術批評”。

      全書以平實可讀的語言,為對藝術批評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介紹了一種重要體裁,是一部綜合全面、豐富易懂的專業讀物。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從批評流派緣起到2000年以來藝術批評演變的歷史,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藝術批評領域的發展脈絡;接下來分別探討了一系列與描述、解釋和判斷這三個主要批評活動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后詳細論述了構成批評話語的各種力量和抉擇;書中插入的附頁用一定筆墨全面介紹了相關思想,并提及了很多論爭和趨勢,正是這些論爭和趨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藝術批評成為如此令人激動而又富于變化的體裁。

      《應物而祥:明清花鳥畫的另類視野》

      作者:朱萬章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4年4月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花鳥被賦予不同的吉祥寓意。如牡丹寓意富貴;松鶴喻指長壽;端午時節,將蜀葵、艾草、菖蒲、石榴花等置于門前或花瓶中,稱作天中佳物,艾草、菖蒲等均有祛邪的功能;梅、蘭、竹、菊一般稱作“四君子”;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水仙、松枝、梅花、百合等合在一起,是為迎接新年的歲朝清供圖;朱竹既有辟邪、祝福之意,亦有“清風”與“超俗”的隱喻;菖蒲有長壽之意,亦可辟邪。柏樹、柿子和如意在一起,便有“百事如意”之寓;九只鵪鶉在一起,常常有“久安”的隱喻;“貓”和“蝴蝶”同入畫,便是“耄耋”,是祝壽的題材;“蜂”和“猴子”在一起,為“馬上封侯”;稻穗插瓶,表示“歲歲平安”;紅蝙蝠與幡旗,預示“洪福齊天”……

      這些畫作中,圖案本身就反映了人們心中的愿景。那么,“吉祥話”是如何轉譯成這些“吉祥畫”的?作者對畫作的解析既包含對文化源流的考證,也有藝術作品流傳的信息,不僅探討了畫作的藝術和鑒藏價值,也梳理了祥瑞題材繪畫的審美與民俗等影響因素。

      《古典音樂界的亞洲人》

      作者:[美]吉原真里 梁爽 譯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拜德雅

      出版時間:2024年4月

      日裔美籍學者吉原真里從自身古典音樂訓練的經歷和自己的亞裔身份出發,對70多位亞洲(裔)音樂家做了訪談,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古典音樂在亞洲傳播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的本質,考察了亞洲(裔)音樂家在白人主導的古典音樂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種族、性別和階級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經歷、發展和成就。

      作者作為深耕過古典樂的女性學者,從相對“邊緣”的視角,觀察古典音樂中的亞洲人,其探討的焦點透過古典樂指向亞洲文化,由訪談展開的口述歷史闡明與書寫了既往被忽視和隱藏的角度,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回音室:1897—1935年跨國的中國畫》

      作者:[英] 柯律格 梁霄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20世紀初,隨著中國藝術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國藝術的熱潮。以“氣韻生動”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畫論與彼時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謀而合,經歷岡倉天心、勞倫斯·賓揚、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在多種語言的回音室中流動、循環。而留學海外的陳師曾、滕固、劉海粟等人又將其從日語、德語、英語等語言譯回中文,并應用在學術研究和藝術實踐中,進一步奠定了謝赫“六法”在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地位。

      本書為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榮休教授柯律格的全新中國藝術專著。作者打破陳舊單一的敘述,重探謝赫“六法”的古今思想史,傾聽東西碰撞中“氣韻”和“Rhythm”的跨國回音,以全球藝術史的視角重新思考被形塑的“中國畫”。

      《電影,我略知一二》

      作者:賈樟柯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電影并不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電影為觸動人心而存在。”《電影,我略知一二》是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學習筆記,也是寫給大家的電影通識課,共十七講。作者以經典影片為案例——對其影響深遠的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詩意、脫俗、超凡地表現人類生存知覺的伊文思的《雨》,標志電影紀錄傳統的開端的《火車進站》和《工廠大門》,被認為是科幻電影的先驅的《月球旅行記》,將電影“動”的魅力發揮到極致的卓別林的默片,散文式結構充滿懷舊色彩的《美國往事》……將這些電影打動人心的奧秘細細剖開,從電影觀念談起,主題包括:為什么要用長鏡頭,什么是電影的運動基因,怎么理解創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電影,電影是一種怎樣的語言……等等。

      閱讀本書形同與作者一道思考電影的這些根本性問題,它們正是電影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大眾媒介的成因。

      《摹神記:喬托與帕多瓦壁畫藝術》

      作者:[英]約翰·拉斯金 鐘娜 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品方:紙上造物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類似于摯友但丁在文學中的地位,喬托是中世紀最后一個畫家、文藝復興第一個畫家,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在繪畫、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造詣頗深。師從契馬布埃十年后,喬托到羅馬、那不勒斯、米蘭等地繪制壁畫,代表作有帕多瓦阿雷納教堂壁畫、阿西西圣方濟各教堂壁畫等,并設計佛羅倫薩主教堂鐘樓(喬托鐘樓),被授予“藝術大師”的稱號。1306年,正值創作巔峰的喬托移居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創作了著名的阿雷納教堂耶穌故事壁畫。他不僅創作壁畫,并參與教堂設計,使壁畫布局與教堂結構完美融合。這組濕壁畫共有38幅,不僅在人物形象、情感表達、空間場景和光影效果方面進行創新,并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敘事手法,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連貫性。這組最能代表喬托藝術風格與成就的濕壁畫被譽為“14世紀意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至今仍保存完整,是帕多瓦小城入選世界遺產的核心。

      19世紀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拉斯金,逐一解讀了這組濕壁畫。在本書總論中,敘述了喬托的生平經歷(尤其是負有盛名的“喬托的圓”)與藝術成就。進而詳細描繪每一幅壁畫,深度解讀其藝術獨到之處。同時,大量引用大英博物館珍藏手稿,林賽伯爵、瓦薩里、巴爾迪努奇等人的相關記載與研究,以但丁、羅杰斯、提香、丁托列托、佩魯吉諾、委羅內塞等哲人、詩人、畫家為觀照,深入剖析喬托的思想、藝術觀。

      《迷途:杜拉斯談電影》

      作者:[法] 瑪格麗特·杜拉斯 著

      [法] 弗朗索瓦·博維耶、塞爾日·瑪熱爾 編

      袁筱一、袁絲雨 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雅眾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在一次關于《音樂》——杜拉斯作為電影導演的初期作品的訪談中,作家說:“我為什么要做電影?因為我要在作品外部看見和聽見曾經僅在作品內部看見和聽見的事物。”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把看見和聽見自己作品的權力交給他人。本書收錄了這位法國“左岸派”代表人物的14部電影相關手記、訪談錄及3篇隨筆,而此前,這些文稿和訪談錄難以獲取,也從未發表和出版。

      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絕望但熾熱的語言,展現了在電影拍攝的當時當刻,對世界、電影和寫作等藝術的思考,閃耀著智性的光輝。她用電影延伸了寫作。

      《從蘭亭到鐘鼎:中國書法史探微》

      作者:莫家良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本書選取北宋至晚清書法史發展過程中的若干現象進行分析,反思傳統書風的繼承與演變,書法形制對創作的影響,典范的取舍,藝術風格與政治環境、社會心態、學術風氣的相互影響等議題。其中涉及宋高宗、王寵、錢坫、江聲、鄧爾雅等書史上或隱或顯的人物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個人實踐與創作取舍,以及《蘭亭序》《淳化閣帖》等經典習書范本在不同時期文人創作中的使用情況等。

      《藏經洞敦煌藝術精品》

      作者:趙聲良 主編 敦煌研究院 編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本書為國內首次系統整理出版大英博物館藏敦煌藝術品的著作。收入103幅代表性的敦煌藝術精品,涵蓋唐、五代、北宋時期佛教繪畫,內容包含五大主題:一是說法圖、經變畫;二是佛像、佛傳;三是菩薩像;四是天王、力士、高僧;五是曼荼羅及其他。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對每件作品的內容、釋文、風格特點、藝術成就進行了詳細解說,吸取了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對多件作品提出了創新性見解,對敦煌學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本書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序推薦。

      《肯尼斯·克拉克》

      作者:[英]詹姆斯·斯托頓 呂婧 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肯尼斯·克拉克,英國著名藝術史家、策展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他不僅在關于風景畫與裸體藝術的理論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貢獻,在藝術的大眾推廣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歲時他出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使館藏在轟炸中得以保存,同時又推行“每月一畫”等計劃,使博物館成為戰爭中撫慰、鼓舞民心的機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藝術紀錄片《文明》在全球范圍熱播,開啟了利用大眾媒體進行藝術普及的先河。本書為克拉克的人生紀實,作者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開過的檔案,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克拉克獻身學術研究與公共事業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

      《奏響吧,我的樂章!》

      作者:[日]反田恭平 竺祖慈 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本書為鋼琴家、樂團指揮、實業家反田恭平的自傳,作者在書中分享了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和音樂生涯的重要節點。書中披露的諸多事實,顛覆了普通人對音樂家生活的想象。作者語言親和流暢,文章不失幽默感和懸念刺激。日本作家堀川惠子在書評中剖析了這本自傳之所以打動人的原因——“作者沒有擺出成功者的姿態,而是吐露內心的困惑,袒露脆弱的一面,令人產生強烈共鳴。所有在現實中奮力拼搏的人,何其相似。”

      《巴黎有座藝術橋》

      作者:[法] 卡特琳·莫里斯 李珈儀 譯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品方:新行思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藝術和文學的歷史也是人類的歷史”,本書為法蘭西藝術院漫畫家院士卡特琳·莫里斯最受歡迎人文作品——藝術篇。作者選用漫畫繪本的形式,以輕松幽默的筆觸,將美術史上流派的興起和更迭融于畫家和作家的交往趣事中。

      作者憑借深厚的學術積累和天馬行空的畫風,帶領讀者穿越一座幽默的藝術館。在這個藝術館里,畫家和作家之間找到了聯結,高冷的藝術評論和文學史變得前所未有的親切,所有圖畫和文學都生動起來。本書最后附有人物索引,書里提到的藝術家及其畫作均可在其中找到來源,為進一步學習欣賞提供了方向。

      《電影狂想:昆汀·塔倫蒂諾回憶錄》

      作者:[美] 昆汀·塔倫蒂諾

      覃天、邱文浩 譯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未讀·藝術家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昆汀·塔倫蒂諾是當代最著名的電影人之一。多年來,昆汀一直在采訪中稱自己將創作一本關于電影的書,在他的這一首部非虛構作品中,昆汀從童年時代與電影結緣寫起,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及電影人進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評論,同時穿插了自己與電影密不可分的成長往事。這是昆汀的私家片單,更是他的傳奇人生。

      犀利尖銳的評價、偶然拋出的觀點、對人物和時代的明確劃分,似乎都是昆汀的拋磚引玉。憑借著豐富的劇本創作經驗,他在書中創造的那些畫面、情節、場景,以及講述的那些故事,雖然會像他的電影一樣難免受到批評,但也引人入勝、令人著迷,內容遠遠超出副標題中“回憶錄”三個字所能涵蓋和激起的想象。

      《理解漫畫》

      作者:[美]斯科特·麥克勞德 楊莎 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新經典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理解漫畫》是美國漫畫理論學家斯科特·麥克勞德的代表作,將漫畫作為一種有效的媒介進行了剖析和思考。作者通過詼諧幽默的漫畫系統地介紹了漫畫這一當代藝術形式的發展沿革、藝術語言、表現手法等,是一本向大眾普及漫畫藝術的入門書。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更通過具體的事例論述創作漫畫的具體步驟和方式,以文字和圖畫恰如其分的組合,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漫畫藝術的獨特魅力。閱讀時,讀者不需要有任何繪畫基礎,甚至也不需要看過漫畫,因為這本書本身就是漫畫。作者每次講到新的漫畫概念時,會將概念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出來,讓理論具有自我實踐性,以漫畫論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