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創新報國的史詩書寫
      來源:光明日報 | 何建明  2024年07月04日08:54

      稀土不是土,而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浙江作家楊自強的《淬煉:中國稀土科學家創新報國紀實》(以下簡稱《淬煉》)一書,以中國稀土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為背景,敘寫了中國稀土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世界第一稀土強國的時代傳奇,彰顯了一代代稀土科學家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為民造福的家國情懷,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當今,更體現了其高尚的價值導向和史詩般的品格追求。

      《淬煉》講述了中國稀土發展史上的一個個重大節點:中國發現稀土、第一號稀土合金、稀土串級萃取、“一步放大”、“中國沖擊”、方毅“七下包頭”、鄧小平“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的名言、阿爾法磁譜儀上的“中國心”、WTO稀土案……一直到2023年底中國禁止出口稀土技術。中國稀土就是這樣不斷創新、勇于亮劍、敢于決戰,敢于突破,終于從落后世界一個半世紀,到奮力超越、搶占巔峰,成為世界第一稀土強國。書中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形成了一篇氣勢恢宏的史詩。

      《淬煉》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那就是“創新報國”,這是對時代精神的高揚。中國稀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依靠的就是一代代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如書中以數萬字的篇幅,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中國獨創、領先世界的“串級萃取稀土分離技術”。法國羅地亞公司依仗著他們的稀土分離技術,不但在產品供應上對中國“卡脖子”,更企圖把中國企業變成他們的“分廠”。徐光憲等中國科學家,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先是建立了自己的萃取理論,把風行國際的“推拉理論”完全“推倒”。接著又發明了“串級萃取”技術,把羅地亞公司的“搖漏斗”技術徹底擊垮。然后又發明了“三出口”技術、“一步放大”技術,中國稀土分離技術一騎絕塵,稀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壓倒性優勢,形成了巨大的“中國沖擊”。這些故事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奮。像這樣的故事,在《淬煉》中還有不少。從國家利益、時代前沿的思想高度上提煉主題,高立意、大格局,形成了《淬煉》一書的時代意義和思想價值。

      鮮明的主題需要精彩的故事來呈現,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人。《淬煉》向我們展現了一批可敬可親、真實生動的中國“稀土人”。書中的人物,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基層一線青年工人,而著墨最多的自然是稀土科學家。作者在寫作時,將每個重大節點圍繞著一位中心人物來展開,在人物的精彩故事中依次展出中國稀土的一個個創新成就。中國稀土的高光時刻與稀土科學家的杰出貢獻,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事業成就了人,人成就了事業,兩者相得益彰,相互映照。而每個科學家又各有他們精彩的故事和生動的細節,何作霖昏倒在勘探現場,任湘把自己吊在峭壁上采集礦樣,徐光憲凌晨4點在衛生間里記錄靈感……他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投入創新報國的偉大事業中。這樣的人物,既有思想的力量,又有情感的重量,還有人品的質量。

      《淬煉》在內容抉擇上有取又有舍,“重頭作品”并沒有“長篇累牘”,整體敘述顯得既完整又流暢,有著較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體現了作者對題材較高的調度能力。同時,《淬煉》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風格沉著,敘述嚴謹,有內在的激情,但又不顯浮夸。對稀土技術的專業內容,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呈現出來,使難懂、難寫的稀土故事,變得“內行覺得不外行、外行覺得是內行”,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稀土專業技術是下了一番學習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