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金翅魚之歌》的真與幻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孫海潮  2024年07月03日09:22

      長篇小說《金翅魚之歌》以建筑設計師陳集科守護金塘河流域的金翅魚洄游為主線,將山鄉脫貧、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等題材融為一體,努力展現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發展可持續發展時代大背景下的平凡人生。

      陳集科是山鄉吳村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在北京打拼。家鄉的金塘河上要開發多個小水電站,甚至有人想將充滿神秘色彩的龍井瀑布開發利用,這將直接導致珍稀魚類金翅魚因洄游之路中斷而瀕臨消亡,山鄉美麗的金塘河等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當他得知這個消息,便開始義無反顧地回鄉,投入保護金塘河和金翅魚的工作。

      雖然他創作的歌曲《金翅魚之歌》很快走紅,但是一開始,山鄉政府對他所謂的生態、環保理念并不理解,水電資源的開發商甚至多次威脅,家鄉的人也不完全支持他……幸好在這個過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后,成功保護了魚種的繁衍。主人公陳集科最終投身于為全國大江大河之上的水電站設計魚類洄游通道的事業之中……

      只從本書的書名看,《金翅魚之歌》很像是一個輕淺快樂的故事名稱。而小說開篇就讓人頓生揪心感的手法,更像是在拍電影。記得某位電影導演也如是說:如果電影上映5分鐘,還沒把觀影者的注意力聚攏吸引過來,那么,這部電影票房業績必定是堪憂的。讓人“揪心”這一點,《金翅魚之歌》做到了。小說一開篇陳集益便直言不諱地告訴他的讀者朋友,“金翅魚不能吃,有毒;多吃還有致命的危險。”

      自然界中沒有金翅魚這種魚。作者憑空想象大膽地創造了這樣一個物種,從文學寫作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寫作道具。按理說,作者應該賦予這個道具更多更好更神奇的力量,它應該有助于小說的布局謀篇才對。但是卻出人意料地反向用之——金翅魚,一無是處。我認為這樣選取寫作“道具”,實際上對小說內容的展開是不利的。如果選擇一種人民群眾喜吃樂食味美又具有極高營養價值的魚種(如鱸魚、草魚、石斑魚等),是不是更易切中主題呢?更能讓在金塘河上修建水電站的領導層、決策者和廣大群眾注意并重視這個物種的保護(洄游)與水電站建設的矛盾關系呢?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這也許正是作者想引發讀者深長思之的問題之所在:一個物種,如果對人類沒有任何幫助和利用價值,甚至還有可能會傷害人類、毒害人類,那它還有沒有在自然界與人類共生的權利?人類是否就可以恣意傷害、踐踏、毀壞它賴以生存的環境?我覺得這正是書里的陳集科和書外的陳集益比我們想得更多更遠之處。

      《金翅魚之歌》可歸類為“仿紀實手法”的小說。它在“仿”的程度上太過逼真,其中“仿”得尤為出彩傳神的一點,是陳氏祠堂的拆除。在中國,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助學育才。一個族氏的祠堂,是一個族群的精神歸屬之地,同時也是宣講學教禮法的課堂、商議族中事務的會場、處理家族內部糾紛的法庭。在中國祠堂文化盛行的南方,在金塘河之畔、陳集科的故鄉,陳氏祠堂承載著同樣的功能,陳家世世代代在此履行風俗年節典禮,在此聚族歡慶娛樂。

      然而,這么一座凝聚了陳氏家族厚重記憶的古建筑,終于廢弛落魄到了被定為違建、被要求拆除的境地。陳集科也曾以一己之力,企圖阻止拆遷。但他人微言輕,沒能喚醒陳氏家族的覺醒,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陳氏祠堂”崩于歲月煙塵之中。這段情節描寫,看似與全書主線保護“金翅魚”一事沒有直接關系,但正是它,給陳集科后來舍身全力保護“金翅魚”的一系列行動,提供了心理動因。如果把“陳氏祠堂”的拆除設定為“家事”,那么保護“金翅魚”便是比家事更加重要的“國事”,甚至可以理解為“天下事”。這樣一來,保護“金翅魚”重要意義凸顯得就更加分明。

      金塘河,是作家陳集益建構在自己文學世界里的地標。他多篇作品的故事原點都是金塘河。這條伴隨著他長大的河,就是他賁張的文學血脈。這條河的每一點點變化,都影響著他的思想感情和文學表達。我相信金塘河上修建水電站是真實情況而非虛構,因為從《金翅魚之歌》字里行間,我讀出了作者對生活真實的飽滿情緒。讀完全書,掩卷之際,我驀然有種奇妙的感覺:陳集益哪里是在寫金翅魚,他早已把自己幻化成了那些需要在金塘河洄游的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