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態度】(第五期):文學期刊的“自我超越”與“詩意創造” 綻放在數字時代的《花城》:創新是文學的未來敘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杜小燁  2024年07月01日07:55

      主持人語

      文學期刊的“自我超越”與“詩意創造”

      文學既關乎寂寞高蹈的精神之旅,也鏈接純粹、新潮、溫暖的生活現場。作為文學傳播最重要的陣地之一,當下文學期刊對文學熱點的關注、對服務功能的探索、對社會影響力的拓展均顯現前所未有的態勢。本期“有態度”專欄邀請到《花城》《小說月報》《天涯》《星火》,結合近年來發展路徑與探索經驗,由開展文學直播、新設欄目、專業化個性化的社交賬號運營、創新活動形式、體現文學性系統性的視覺設計等角度切入,分享各自的“自我超越”與“詩意創造”。歸根結底,文學期刊在紛繁萬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努力,也為現實生存之外彰顯“別樣的生活態度”提供了一種可能。

      ——欄目主持人:杜佳

      綻放在數字時代的《花城》:創新是文學的未來敘事

      杜小燁

      文學期刊是一種特殊的媒體形式,不僅是文學作品的展示平臺,更是文化價值的傳播者。它專注于文學領域的深耕,精心挑選和推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承載著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追求。經營了數十年的文學期刊,更是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感,記錄著文學的發展脈絡,留下了寶貴的文學印記。

      《花城》雜志創刊45周年LOGO

      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平凡人有不平凡的理想。路遙《平凡的世界》廣受大眾歡迎,第一部即首發于1986年第6期的《花城》。

      海子去世后一年,《花城》雜志(1990年第4期)發表了海子組詩《最后的詩篇》。這些詩立刻引起激烈回響,海子獲得更多關注。

      王小波是中國富有創造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富于想象力之余,不乏理性精神。《白銀時代》《革命時代的愛情》 《2015》《綠毛水怪》等作品均首發于《花城》雜志。

      《花城》作為中國老牌文學期刊,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全國文學期刊熱潮中,在2024年迎來了她的四十五歲生日。從1979年創刊至今,《花城》一直與文學場域的多元力量攜手并進,為文學作品提供相對自由的傳播環境,不斷雕琢、塑造著文學的獨特風格與時代趨勢。過去文學期刊的受眾群體主要是那些對文學懷有深厚情感的讀者、作家以及研究者,因此,文學期刊在內容策劃和呈現上,都緊密貼合了這些群體的興趣和需求。近幾年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花城》也與時俱進地進行著新的實驗,其中既有對新的文學形式和內容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對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通過數字化傳播和建立互動性、即時性的社區生態,增強讀者的參與感,為文學期刊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學景觀。

      人工智能來了,文學期刊還鼓勵人類寫作嗎?

      作為知識“加速主義”的主要動力和標志,人工智能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同時,也讓“獨創”變得更為不易。創作越來越難了,并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創作,而恰恰因為此,所以愈加需要創作——今天的人類和未來的人類需要深入反思傳統文 明的舊有模式,解放思想來適應這個技術支配下的多元、碎片化的新世界。過去文學期刊強調寫作的原創性、藝術性、探索性、想象力和表達力等文本上的技巧,但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思考——我們未來要更關注寫作的互動性,建立寫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鏈接、寫作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鏈接。

      每期《花城》雜志的常規欄目里,名家、中青年作家陣容整齊。2023年至2024年,除了增設麥家、李修文等名家專欄之外,亦持續關注青年作家的創作及成長,通過在“刊-書-網-活動”等多層面多維度的專題策劃,穿透不同文學的圈層,打破壁壘,以文學樣態呈現青年文化。《花城》近年來開設的“花城關注”(2016年開設,主持人何平)、“新女性寫作”(2024年開設,主持人張莉)等特別專欄,邀請知名評論家擔任欄目主持人,借助評論家的專業眼光和宏觀視野為每期策劃不同主題,收錄的作者近半是此前沒有被批評家和傳統的文學期刊所充分注意到的、傳統視域之外的寫作者。《花城》雜志也有關注到目前各大高校所開設的創意寫作專業優秀的學生作品,與之聯動的花城出版社圖書選題,亦有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呈現。《花城》雜志希望打造一個具有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平臺,探求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邊界及各種可能性,尋找更具年輕特質和創意態度的寫作,發掘在傳統視野外的新生力量,做一個中國文學現場的“報信人”。

      文學期刊如何做得比好看更“好看”?

      文學期刊要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除了憑借文學作品傳達出辦刊宗旨和特色之外,還需要有獨特的封面設計、排版風格等視覺元素加持,提高品牌傳播力和感染力,讓讀者在眾多文學期刊中一眼辨識。《花城》創刊之初,除吸引了國內外大批優秀作家來稿,關山月、林墉、趙樸初、李苦禪等藝術大師也相繼潑墨揮毫,為《花城》封面作畫、題字和插圖,文字作品與美術作品交相輝映,從而奠定了《花城》在文學期刊界的藝術審美特質。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和受眾審美標準的變化,文學期刊要與時代同步,要做的已經不僅是紙刊的設計,還要考慮跨平臺的傳播,運用新媒體視效實現視覺表達的多元化,讓信息傳遞更加直觀和生動。

      《花城》雜志2024年第1-3期封面

      從2023年第1期開始,《花城》雜志進行了全新改版升級,邀請了曾榮獲德國紅點全球設計獎 best of the best 大獎、美國印制大獎班尼金獎、“中國最美的書”的亞洲銅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由“中國當代13位著名書籍設計家”“華人設計100”、著名設計師與策展人韓湛寧操刀設計,為契合“花城”之“花”,每期皆以花作為封面元素,以“灼灼之花”熱烈、奔放的視覺氣場,用現代設計手段展現《花城》為新時代文學雜志開風氣之先的擔當。每期封二三展示不同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內文版面首次引入雙色彩頁設計,內頁插圖特邀當代新銳插畫師鄭梓程操刀繪制,為讀者呈現不同以往、現代先鋒、舒適清朗的閱讀體驗。

      “花城雜志”小紅書號結合文學熱點所做的一系列策劃引發讀者共鳴

      “花城雜志”的多個新媒體平臺注重與讀者互動,選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深受用戶喜愛。其中,“花城雜志”小紅書號于2022年5月30日開通,屬于最早入駐該平臺的文學期刊之一,第一條筆記漲粉2000+。截至2024年6月,粉絲數達2.2萬。除了常規的雜志內容發布,“花城雜志”小紅書號策劃了多條網感豐富的筆記,例如:為紀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的《打工人的吐槽文學》,請不愛上班的卡夫卡來為周一上班綜合癥的打工人去去“班味”;王小波紀念特輯《我的最強嘴替:“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賽博重現王小波的生猛與犀利;《夢核?怪核?博爾赫斯早就寫過啦!》,揭示博爾赫斯詩歌與在Z世代中超火的核類美學配適度……圖像/視頻/表情包等等豐富多樣的新媒體視效為文學期刊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情感化的視覺元素可以更深入地觸動受眾,加深品牌記憶。

      文學生態是個“圈”,要立,更要破

      從單一的追逐流量驅動模式逐漸向品牌化生態化發展,也是文學期刊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大量資訊進入用戶視野,有太多的新鮮事物和垂類內容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文學期刊除了要對讀者群體進行拓展之外,還需要注重自身IP形象的樹立和價值的延伸,通過建設文學生態社區,增加用戶黏性,利用流量推送機制讓不同圈層的內容流動融合。

      “花城”文學品牌肇始于1979年創刊的《花城》《隨筆》雜志,引領風氣之先,守護精神家園,成為中國南方的一面文化旗幟。《花城》雜志與花城出版社組成了緊密的出版鏈條:文學期刊是篩選作者和作品的資源庫;圖書出版通過深度傳播文學作品,培育更多的讀者和作者。2023年3月,花城文學院成立。作為“花城”文學品牌影響力的延伸、文學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探索,花城文學院采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辦院模式,聚攏全國優秀作家資源,通過名家駐館、打造文學之夜、發布花城文學榜、啟動創作項目、舉辦文學論壇、實現版權運營與孵化等各種形式,打造文學傳播的場域,構建文學交流的平臺,至今已在業界取得不俗反響。

      2024年,花城出版社、《花城》雜志、花城文學院聯合重磅推出“花城文學課”,邀請名家學者展開講座、對談、分享等一系列精彩活動,并在《花城》雜志官方視頻號“花城文學課”同步直播。“花城文學課”旨在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文化知識分享平臺,創造新時代的文學與城市、城市與作家、作家與讀者的連接。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6講,線上觀看人數平均1.76萬人次/場,觀看次數平均1.91萬次/場。

      《花城》四十五周年暨第八屆花城文學獎頒獎典禮將于8月在廣州舉行。我們希望借一臺文學性極強的晚會,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作者推薦給更多的人,給作家們提供交流創作經驗、分享閱讀心得、探討文學問題的平臺,同時也希望讓讀者實時參與和關注文學事件,提高文學活動的曝光度和參與度。

      《花城》雜志迎來四十五周年,除了要回顧她過往歲月的成就,更要期待她在未來的新篇章。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花城》不僅要堅持文學的原創性和藝術性,更要積極擁抱變革,探索文學與科技的融合之道,通過創新的欄目設置、新媒體的互動傳播,以及文學生態社區的建設,不斷拓寬文學的邊界,為讀者和作者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平臺,成為連接每一個文學愛好者心靈的紐帶。

      作者簡介:

      杜小燁,《花城》雜志副主編。責編作品曾獲“五個一工程”特別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等榮譽,多次入選國家出版基金、“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等國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