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抵抗·發現·重構 ——讀長篇小說《如我》
      來源:陜西日報 | 王淼  2024年06月30日09:12

      《如我》是陜西籍作家黃樸創作的長篇小說。在承繼小說集《丫丫的城》《新生》以“向下美學”尋找人性之光曲折路徑的基礎上,小說《如我》亦在不斷抵抗、發現與重構中,探索一種抵達更美生活的可能路徑。

      更直接地說,黃樸有意打破此前對城鄉語境中世道人心的散點透視慣性,以更連貫、更開闊的“長鏡頭”視角,表達更宏大、更本真的生活哲思,即如何抵達更美的生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我》為讀者提供了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能量。

      黃樸敢于直面真實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的小說向來有一種“觸底反彈”式的追光路徑,即以抵抗的姿態,應對復雜、斑駁的生活,又絕不放棄尋找生命底色的信念。

      《如我》有一種近乎天賦的抵抗的沖動,這種沖動一方面來自作家自身的抵抗意識,一方面來自小說人物內生的抵抗自覺。

      通常來說,目錄、序言對小說家至關重要。對長篇小說而言,目錄尤為重要。它體現了整個小說的行文邏輯、敘述框架。序言作為小說重要的副文本,是作者表達言外之意的絕佳園地,也是讀者獲得作家意圖的重要材料。

      可偏偏黃樸放棄了作家的“特權”,向讀者呈現了一部無目錄、無序言的長篇小說。他執意要抵抗作家的身份,淡化作家、讀者的邊界。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黃樸不再滿足以作家的身份觀照世道人心,而是直抵生活生動、真實的底色,既斑駁、晦暗,又鮮活的底色。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種抵抗的意識才更加動人和深刻。

      翻開《如我》,細細品讀,撲面而來的是一陣梅花清冷與倔強的芬芳。書中的思然、海山、吉祥等人物,不斷試圖逃離生命的既定軌跡,試圖抵達那個幾乎望不到頭的遠方,以抵抗的姿態回應生活的發難。

      作為后浪·陜西省第二期“百優”作家叢書之一,《如我》具備“時代向前,后浪奔涌”的自覺。這種“后浪”的自覺實質指向的就是發現的自覺,即以抵抗的姿態,發現“她”,發現“我”,從而發現一種抵達更美生活的可能。

      《如我》充分展現了作家的女性意識。黃樸寫思然,寫張翠香,寫李美麗,歸根結底不僅僅是要歌頌女性的美好,強調男女的平等,他要做的是將女性與男性還原至“人”的維度,并以此為據,發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我”。

      所謂發現“我”,指向的就是對“人”主體性的承認,即“我”不再是誰的附庸。也正因為此,面對心靈劇痛,思然選擇跳出“受害者”的身份,以開闊的視野追逐更美的生活,考大學、當編輯。此外,發現“我”,亦給了罪惡“緩期執行”的機會:海山雖然考上了公務員,但最終還是隨著炸裂的巨石飛了起來。隨之而來的,是象征著更美生活的“一列高速列車正沿著亮閃閃的軌道向柳莊駛來”。

      相較于黃樸前兩部小說集《丫丫的城》《新生》,《如我》顯然是一部黃樸打破自我寫作慣性的超越之作。無論是抵抗的沖動,還是發現的自覺,歸根結底都是源于一種重構的勇氣。

      黃樸要做的正是以《如我》為語境,勘探一種自我重構的可能、一種重構生活的可能,從而呈現一種抵達更美生活的《如我》可能。

      《如我》的“野生的生命力”至少是源于其向讀者呈現了一種自我重構的可能。當遭遇高考失利、父親患病等生活變故時,思然并未陷入“弱者”的自怨自艾中。相反,她堅決地進行了自我的重構。她不再深陷于“我不斷承受推動巨石的苦難,其意義何在”的“西西弗斯式”的追問中無法自拔,開始以一個新的“我”反問“我為什么要推動巨石”,反問“我為什么一定要繼續承受苦難”。換言之,思然以一種“由追問至反問”的路徑完成了一場自我重構。她不斷在生活的磨難中,打碎自我,進而拼貼自我,最后生長出新的自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思然的苦難才不僅僅只是苦難,而是她重獲新生的養料。這也正是黃樸小說創作的高明之處,他的小說向來有“向下地新生”的特質。

      《如我》亦向讀者呈現了一種重構生活的可能。書中的人物不再執著于對抗生活,不再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無瑕。換句話說,《如我》正是要通過呈現人性的貪婪、懦弱,乃至堅韌、崇高的眾多側面,呈現生活的銹跡斑斑、光彩奪目、五味雜陳的眾多側面,澄清世界的復雜、含混與醇厚,試圖跳出既有的思維慣性與觀照視野,以無限開闊的姿態面對生活,并在善與惡、白與黑的兩極刻度中探尋一種更美的生活可能。而所謂的“更美”實則指向的是在認清人性本質后,仍愿意相信并追尋人性之光;在認清生活本質后,仍愿意前行并不斷追逐生活之光。

      如黃樸所言:“優秀的作家始終是先覺者、先行者、發現者。”黃樸試圖以更連貫、更開闊的“長鏡頭”觀照駁雜的世界面貌。

      《如我》試圖呈現一種抵達更美生活的可能路徑,即一種以抵抗的、發現的、重構的姿態,在善與惡、黑與白的范疇中,不斷追逐人性之光、生活之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我》與遭遇生活挑戰的讀者能產生強烈的心靈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