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化主體性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高建平  2024年06月17日14:59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在地要求創造一種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文化。

      文化如何才能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這曾經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19世紀后期,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中華文明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遭此境遇,于是西學東漸、變法圖強,中國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因此,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的影響下形成的。在這一語境中,是否存在一種現代的中國性成為問題的聚焦點。

      記得2016年冬天,我在日本訪問一個月,住在東京。我問一位熟悉的日本教授:在東京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他問:你想看什么?我說,我看了不少名勝古跡,也看了現代城市的風貌。我還是想看一些日本獨特的現代文化地標。他回答說:日本的古代源自中國,日本的現代來自西方,很難找到日本現代文化地標。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見解,也許說得太絕對。但在一些非西方國家,尋找既是現代的,又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地標,的確有一點難。

      在中國,中學與西學是分開的。中學指對中國古代的研究,而西學指對西方的研究。不僅在中國如此,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在一些西歐國家,研究古代中國學術的人被稱為漢學家,而對現代中國的研究,則在很長的時間里,主要是新聞記者的工作,并不進入學術圈。比如,直到今天,西方人一提到中國美學,就理解為古代中國的美學,現代中國的美學,在他們心目中是不存在的。

      一些研究中國歷史的西方人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影響下才出現的。這就是產生很大影響的“沖擊—反應”模式。這種模式認為,西方提供原動力,非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出現了現代化。在解釋中國近代史時,依據這種模式,研究者將一些事件與相應的改革聯系起來。這就從現象上描繪了一幅“沖擊—反應”的圖景。

      “沖擊—反應”模式影響很大,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這一模式忽視了中國在面對西方沖擊所作出反應的主體性。實際上,這存在著一種以“在中國”到“中國的”的發展過程。沖擊所產生的反應,是具有主體性的中華文化所作出的反應,這種反應的過程,并不是中國性喪失的過程,恰恰相反,是新的、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性建立的過程。

      當前,我們正在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就有著吸收外來的和古代的因素,在現代學科的劃分、現代學術的整體性要求的基礎上,形成自身主體性的要求。

      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尤其在一些人文學科中,這種主體性要求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美學上,有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的發展。美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在18世紀的歐洲建立起來,到了20世紀傳到中國。20世紀初的美學界,呈現出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和翻譯,在此基礎上,中國美學家通過從中國古代和西方汲取資源,面向自身時代的社會生活實踐和審美實踐,努力建立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美學體系。在文論上,也有從“文論在中國”到“中國文論”的發展,在哲學上有從“哲學在中國”到“中國哲學”的發展,其他各門人文學科也是如此。這種發展,指的是現代學科的引入與改造,現代中國學科在吸收傳統因素和外來因素的基礎上,面向當代實踐而逐漸形成的過程。

      這種學科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拿來”,經“實踐”,再到“創新”的發展過程。從文化建設的角度,這一過程是行之有效的,是一個很好的操作模式。然而,如果我們從文化主體性角度看,這種模式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華文化是一個有著自身主體性的生命體,有著內生的動力。這種內生的動力,才是其發生變化和發展的根源。從這種意義上講,前述模式可以反過來看,即從“創新”,經“實踐”,再到“拿來”。

      “創新”應該是開端。文化的發展,本質都是發自內在的要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據說這是商代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箴言。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時刻清洗自身,更新自身。只有不斷地更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在“創新”的內在動力推動下,不斷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前行。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外國和傳統中“拿來”各種所需要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化有著自身的主體性,根據自身創新發展的需要,通過文明互鑒,廣泛吸收營養,“拿來”對我們發展有益的各種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世紀的中國,始終處于變革之中。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經過百余年發展到今天,對待傳統的態度,也有著很多的變化。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曾經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曾經有過一個激進的反傳統姿態,與傳統文化決裂,這是一種“更新”。此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要對傳統文化形成一種辨識的態度,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這是又一種“更新”。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著重點從社會主義革命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在學術上,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全面研究,并由此出現了眾多研究中國美學史、文論史、藝術史和文化史的著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指出, “第二個結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這是在全面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論斷,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在文化、美學和文學藝術領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必將引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熱潮,也將對中華文化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化具有整體性,其歷史傳統與現實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中華文化像生命體成長一樣,既會保持傳統,又會不斷創新,從而從古代走向現代,再走向未來。

      對于傳統,我們的方針即“古為今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這一方針的理解要深化。我們不能僅僅將之看成是“舊瓶裝新酒”,即用舊的形式放進新的內容。我們還要努力做到的是用舊瓶裝適于現代生活、現代人品位的陳釀。讓傳統活在當下,為當代人的生活增添趣味和活力。

      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未來趨向,未來定義現代,也形成歷史觀。走向未來絕不等于拋棄過去,而是從傳統中汲取營養,由傳統產生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寶庫,其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向未來發展,所要采取的是一種“回到未來”的姿態,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察其轉化的可能性,實現傳統的現代轉化,建構未來的文化。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世界上幾個重要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滿天星斗的中華大地上的上古文明,通過整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在歷史上起起落落,卻從未中斷過,并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厚的積淀,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寶貴財富。中國人民要建設既具有中華特性,又適應現代社會的新的文化、新的文明。

      (作者系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91国视频在线| 男人扒开女人下身添免费|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吃奶添下面69影院|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老子影院午夜理伦手机不卡|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精品无人区乱码麻豆1区2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天堂中文资源网| 精品视频香蕉尹人在线|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特黄aaaaaaaaa及毛片| 男人j桶进女人p|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六月丁香综合网|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试看|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大陆老太交xxxxⅹhd|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老湿机69福利区18禁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卡1卡2卡三卡在线| 四虎在线精品观看免费| ass日本大乳pics| 中国内地毛片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麻豆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