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歸潮》:文學表現地方性的一次有益探索
      來源:光明日報 | 黃景忠  2024年06月12日08:45

      陳崇正的長篇小說《歸潮》(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以碧河鎮陳、林兩個家族四代人的奮斗史,以及橫跨潮州、曼谷的生活廣度,反映潮汕人百年來的奮斗歷程、命運變遷和獨特的文化精神圖景。

      潮汕人是一個以潮汕話為母語的群體,主體是中原人,秦漢以后因逃避戰亂經福建遷徙到潮汕平原,明清之后由于人口逐漸增多,大批潮汕人又冒險赴東南亞一帶謀生。在海外定居的潮汕人有搬家不離家、出國不離國的共同點,對家鄉宗族的認同,對祖國及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他們心中牢固的情結。《歸潮》中,林漢先和陳洪禮因為家鄉風災,奔赴泰國謀生,成為僑一代。林漢先協助愛國僑領羽先生經營八角樓,抗戰爆發,羽先生在曼谷成立救國會,籌集財物支援國內抗戰,林漢先成為羽先生的得力干將。日軍占領潮州時,林漢先的父親在伏擊日軍運輸隊時犧牲。后來,林漢先在衛校讀書的妹妹林漢萍,以及追隨他到泰國謀生的弟弟林漢忠、林漢厚、林漢孝,都是懷著家仇國恨上了戰場,都在抗戰中殉國,踐行林父對他們“先忠后孝”的期望。他們的壯烈人生,讓人深切體會到“家”與“國”是血脈相連、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如果說林漢先等形象蘊含的是“忠”和“孝”的倫理價值,陳洪禮則用自己的一生詮釋對“義”的擔當。林漢先的妻子林阿娥一直懷疑丈夫的身亡與陳洪禮有關,陳洪禮寧可承受誤解也不說出真相。盡管陳洪禮自家生活困頓,但是一直救濟林家。他晚年患上老年癡呆癥,有一次竟然搖著輪椅穿過幾條馬路奔向碼頭,向著大海發出“返返返”的含混叫聲。“歷盡千劫,只為歸潮”,這是一代僑民的共同心聲。忠、孝、義,已經內化為他們堅守的人生信條。

      《歸潮》也聚焦陳、林家族的新生代,他們的家國情懷體現在對潮州文化的認同和繼承上,有的將人生規劃定為到泰國華語學校教授潮州木雕,有的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僑一代的奮斗史,有的致力于活化潮州民居。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和人生故事,而每個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地和故鄉、祖先聯系在一起,都連通著這個群體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換句話說,他們的人生是有“根脈”的。

      傳奇筆法與日常敘事相結合是這部小說的敘事特點。跌宕起伏的時代風云、大開大合的人物命運、亂世中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這些部分的書寫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而一旦落筆碧河鎮,一旦進入倫常、秩序中的日常生活的河流,小說的節奏就慢下來,作家的筆墨更多地放在風俗、人情、飲食、名物等地方性知識的表現上。

      潮州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作為一個從這里走出來的作家,陳崇正試圖在作品中有機融入地方文化。《歸潮》中的潮汕人,重視一個人生老病死的各種儀式和風俗,重視祭祀先祖和神明。潮汕人多是從中原遷徙而來,對于一個處在不斷流動的群體來說,抓住血脈之“根”很重要,他們崇拜祖先神明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都可以從這里獲得解釋。同時,他們有望族的基因,有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和熱愛的傳統。小說對地方文化敘事,不只是停留在風俗、名物的層面,更是深入文化精神的層面。

      《歸潮》的文化表現還落實在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的描寫上。陳團結繼承陳家的木雕手藝,性格內向、木訥,一生滿足于與木頭為伍。和林漢先女兒林雨果的婚姻,他似乎滿足于作為一個陪襯者存在,他愛林雨果但拙于言辭。在暮年,他耗費了5年多的時間完成一件重要的作品——用木雕重現他與林雨果初次在井邊會面的情景。林漢先的四弟林漢孝,一生癡迷潮劇。抗戰時他回潮州參加“青抗會”,被日軍抓獲后堅貞不屈,在戲臺上被殺害,活成了戲劇中的忠烈英雄。在《歸潮》中,我們看到文化與人之間的互相成就,人傳承文化,文化又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

      當前,地方性寫作漸漸成為一種潮流。文學如何表現地方性?《歸潮》至少提供了如下啟示:在地方與國家的關系上,小說通過家國倫理敘事將一個群體的奮斗史的書寫與中華民族近百年歷史命運關聯起來,把地方的小敘事與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貫通起來;在地方性與文學性的關系上,小說不僅描摹地方歷史、風俗和名物,不僅揭示風物背后的地域文化精神,而且著力表現這種地域文化精神如何影響人性的走向、塑造人的命運。畢竟,地方性不是文學的終極目標,文學所要表達的永遠是對人性和人的命運的關懷。

      (作者:黃景忠,系韓山師范學院潮州文化研究基地教授)